发布日期:2025-07-30 10:16 点击次数:80
7月25日,青岛街头一桩纠纷引发广泛关注。一位来青旅游的女生将车停在路边过夜,手机调至静音,未能接到凌晨时分打来的挪车电话。待到清晨,她愕然发现自己的爱车竟遭人砸毁。女生坦言,自己违停确实有错,但无论如何,"砸车"的行为实在无法接受。
事件迅速点燃网络。不少网友直言"活该",甚至有人喊出"砸得好"!社交媒体上一条热评获得高赞:"你违停静音,接到电话就移,接不到就不移;别人砸车,你抓到就赔,抓不到就不赔!"这带着戏谑的评论,却尖锐地戳中了事件中双方行为的某种"逻辑闭环"。
据当事人描述,砸车者疑为附近摆摊的摊主。想来,凌晨准备出摊却发现车子挡路,反复拨打挪车电话却无人接听,情急之下做出了过激举动。
一边是车主违停且未保持通讯畅通的过失,另一边是摊主以毁坏他人财物作为解决途径的违法行为。
此事撕开了城市治理与人际冲突的一道口子。违停堵塞通道固然可气,但暴力砸车显然突破了法律底线。网友们的激愤言论,更多是宣泄对日常生活中"僵尸车"或"失联车主"的不满情绪。然而,当愤怒压倒了理性,私人报复取代了合法申诉,社会秩序便岌岌可危。
法治社会没有“快意恩仇”的容身之处。
车辆违停自有交管法规处置,而故意毁坏财物则需承担明确的法律责任。城市空间需要规则守护,暴力泄愤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当停车矛盾成为导火索,法律准绳是唯一能解开困局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