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7 00:21 点击次数:182
图瓦卢举国迁徙计划:南太平洋岛国的最后一场“搬家”
在地图上找图瓦卢,得眯着眼睛使劲瞅。南太平洋西部,一串小岛像是大海里撒落的几粒米,离斐济约1000公里、澳大利亚大陆3000公里。总共九个珊瑚岛礁,加起来才26平方公里,比北京一个社区还小,全国人口也就一万出头。
有次和老同学喝酒,他说起小时候玩《文明》游戏时选过图瓦卢,结果三回合没造出渔船直接被灭了。我笑他不会玩,但想想,这地方真是啥都没有——地势低洼得离谱,有的地方宽不过二十米,两边全是海浪声。首都富纳富提,说白了就是个狭长环礁,中间插着两条石子路,一涨潮房子脚下全泡水。
要说世界上的袖珍国家各有各的活法。梵蒂冈靠信仰捞钱,摩纳哥开赌场迎贵客,就连邻居瑙鲁还有点磷矿可挖。但图瓦卢?GDP一年六千万美元,还不如上海一个写字楼卖价高。一半靠捕鱼,一半等国际救济。有段时间他们靠给岛国域名“.tv”出租赚点外快,被视频网站用来做后缀,不过这收入也只够修几条路、买些发电机。
气候灾害才是真正的大敌。这些年全球变暖,海平面一点点往上涨。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数据,自1993年以来,每年平均上升3.2毫米,对别处影响有限,对这种平均高度不到两米的小岛来说却是致命威胁。有本地老人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能种甘薯,现在盐碱化严重,只能种点椰子树凑合吃。他们自嘲“住在漂浮的大叶片上”,随时可能被风浪卷走。
去年台风季节,我曾远程连线采访过当地气象站工作人员马塔,他家就在富纳富提机场旁边。“每到涨潮,大人孩子一起搬沙袋堵门口。”他说,“夜里听见浪拍岸,比打雷还吓人。”据说2021年一次大潮后,有村民直接划独木舟去镇政府报修房顶,那画面让人哭笑不得。
土壤盐碱化、水源短缺已成常态,小孩生病只能坐船去斐济看医生。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但更多老人舍不得祖坟和教堂,总觉得哪怕屋顶漏雨,也比异乡强。“我们不是不爱这里,是实在撑不下去了。”一位叫拉凯拉的小学老师这样跟我讲,她父亲年轻时还当过渔业部长,如今只能感叹:“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要被大海收回了。”
最初,他们尝试自救,比如砌防波堤、挖蓄水池,还专门请新西兰工程师设计排涝系统。但治标难治本,人力物力都有限。今年春天议会终于表决通过,把举国迁移作为唯一方案——目标定为澳大利亚。同属英联邦,说话用英语,以前货币也是澳元,用起来顺手不少。据《悉尼晨报》透露,其实早在2018年就有人私下游说澳洲政府,希望能整体安置部分居民,但那会儿只是口头承诺,如今危机逼近,不得不正式启动程序。
去年底签订《法拉皮利联盟条约》,规定每年280名图瓦卢公民可抽签移居澳洲永久定居。这数字对一万人口来说其实挺多了,今年六月开放申请阶段,全民参与热情极高,据统计八成人报名登记。按照计划,将来要在昆士兰或北领地租块地,把族群聚拢建成新社区,“保留自己的语言和节日”,这样即便身处异乡,也能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类似早期华侨社团那样,各守自家锅灶习俗,不至于彻底散掉根脉。
但问题来了,新社区归谁管?国际法规定主权国家必须拥有明确领土。如果老家淹没,新址又只是租借性质,那主权怎么算?有人拿马耳他骑士团作例子,这帮欧洲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组织,在罗马城里租栋楼办公,没有自己土地,却还能以“准国家”身份参加联合国会议。不过现实操作并非那么简单,当年的骑士团毕竟背后有欧洲贵族撑腰,而如今全球局势复杂,一个濒临消失的小岛国是否真能保住旗帜与护照,目前没人敢打包票(参考联合国文件A/RES/73/232)。
更微妙的是民族认同感。有专家分析,即便法律层面解决主权归属,可文化传承很难完全复制。在悉尼大学任教的萨姆·霍尔教授指出:“当一个民族脱离故土,仅凭仪式和方言维系身份,很容易出现第二代‘认同断裂’现象。”现实中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在海外读书工作,对原生文化渐行渐远。而老辈人的担忧则更朴素:如果将来孩子们忘记祖先故事,只剩护照上一句出生地,那还是不是原来的自己?
翻查旧资料,还有段趣事值得一提:1989年前后,日本某公司曾提出帮忙把整个图瓦卢抬高,用混凝土垫基加固,全岛提升三米换取捕鱼权。当时议会认真讨论了一周,最后因资金不足搁浅。这件事后来成为当地学校教材里的经典案例,被称为“大迁徙前夜未遂记”。
今年夏天,有志愿者团队从新西兰带来了淡水净化设备,为几个偏远村庄装上太阳能泵。他们走访过程中录下一首古老歌谣,大意是:“云彩遮住月亮,我们乘舟向南;故乡若沉入深蓝,还望梦中再见”。这些声音现在已上传到奥克兰大学档案馆,据志愿者介绍,将作为未来研究濒危民族文化的重要素材保存下来(参见奥克兰大学社会学系项目报告2024-06)。
傍晚时候,小孩仍然追逐着螃蟹跑进椰林,大妈蹲在屋檐下编织草帽。不知哪一天,这样的景象会变成历史照片挂进博物馆角落。我爸以前总爱念叨一句福建俚语:“风吹草动无常理,人走茶凉换天地。”现在想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时代推着小人物流转,无论你怎么抗争,到头来也许只有随遇而安这一招可用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自然分布于正文或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