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9 10:18 点击次数:136
曾经,滩头是登陆部队的“死亡数分钟”。如今,解放军正手握一把改变两栖登陆法则的“金钥匙”。每辆突击车都能配备的FPV无人机,将实现火力“去中心化”,对敌方火力点进行“随叫随到”的精确斩首。这不是简单的伴随火力,而是工业产能转化为压倒性军事优势的全新模式,台军的传统防御体系将被这股无人机潮水彻底淹没!
一辆05式两栖突击车正冲向滩头。它面临的危险无处不在,可能是暗堡里的机枪,也可能是草丛中的反坦克小组。谁能最快为它拔除这些眼中钉?答案并非远方战舰,也不是盘旋的武装直升机。
解决这个棘手难题的,是一种小巧、廉价,却能“随叫随到”的FPV无人机。中国军号在八月三日发布了一份专题报道。
这份报告首次披露了联合登陆作战的具体流程。它揭示了这一小型无人机,如何成为了解放军攻克三十年来两栖登陆作战核心难题的“关键钥匙”。
回顾到一九九六年那场演习,解放军的登陆作战,在面对滩头障碍和敌方火力时,仍带着几分无奈。
当年,主要承担破障任务的是037型猎潜艇。这种小型舰艇必须抵近滩头。
它在敌方火力范围之内行动,风险极大。用人员和昂贵装备去冒险破除障碍,是当时不得不做的选择。
传统火力支援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痛点”。空军与火箭军的远程打击虽然威力巨大,但它们难以解决一线登陆部队遭遇的“近渴”。
那些突如其来的机枪点,或者隐蔽的反坦克阵地,需要的是即时、精确的火力。远距离打击往往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被寄予厚望的武装直升机,也面临多重制约。它们的载弹量有限,滞空时间不长。
一旦遭遇敌方的“毒刺”等便携式防空导弹,武装直升机的生存性会大幅下降。响应速度也无法做到完全的“随叫随到”。
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一个火力空白。登陆部队在冲滩的“死亡数分钟”内,极度脆弱。
他们容易遭受敌方残余火力点的致命打击。如何有效保护冲滩部队,始终是登陆作战的最大难题。
FPV无人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它完美地解决了传统火力支援的痛点。
它实现了火力的“去中心化”。每个作战单元,比如05式突击车,都能拥有自己的“空中炮艇”。
突击车上的士兵或协同人员,可以直接操控无人机。发现威胁后,无人机立刻起飞,直扑目标。
这种响应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操作员可以身处后方相对安全的位置,通过第一视角观察战场,并精确打击。
这大大降低了前线人员的伤亡风险。FPV无人机可以精准打击敌军暗堡、狙击手位置,甚至反坦克导弹小组。
这些目标,对于大型火炮或战机来说,常常难以发现或精确打击。但FPV无人机做到了。
解放军还考虑到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光纤FPV无人机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它通过光纤连接,有效对抗了电子干扰。这使得无人机在电磁压制环境下,依然能够执行任务。
FPV无人机为05式两栖突击车提供了“伴随式”火力支援。突击车推进到哪里,火力支援就跟到哪里。
这就像给每辆突击车都配备了一个空中“贴身保镖”。他们为冲滩部队清除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危险。
解放军的最大王牌,并非仅仅在于拥有FPV无人机这种技术。它真正的优势,是能将无人机“白菜化”的强大工业实力。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其生产能力,能够做到“日产数万”的惊人规模。
当FPV无人机和各种巡飞弹,能以这样的数量投入战场时,战争的性质就彻底改变了。
这不再是简单的战术火力支援。它变成了一种能够“淹没”整个滩头,甚至可以跨海峡。
无人机可以对全岛纵深目标实施饱和打击。这是一种全新的、非对称的作战模式。
这种模式,让数量优势直接转化为压倒性的军事力量。敌方即使能击落一部分无人机,也无法抵挡数量巨大的“蜂群”攻击。
这种“无人机洪流”,使得传统的反登陆防御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再多的防御工事,也难以抵挡成千上万个攻击点。
大规模的无人机攻势,也能有效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它们会饱和攻击,让敌方防空火力疲于奔命,露出破绽。
解放军的无人机技术,还在持续进步。他们发展蜂群技术,智能无人机技术。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堆叠。更是技术层面上的代差。
大型巡飞弹也能在数十公里外,精确打击目标。配合FPV无人机,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打击体系。
这种体系,从空中制衡、火力准备到冲滩破障,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效率极高。
我们看到,台军也在采购FPV无人机。他们也意识到这种武器的价值。
但仅仅是采购无人机,无法改变大局。因为他们无法复制支撑“无人机海洋”战术的庞大工业体系。
他们也无法建立起解放军这种成熟的作战体系。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
这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当数量转化为质量,当工业能力直接影响战场胜负。
传统防御理念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那一天真的到来,台军操作员或许看到的。
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无人机对决。而是一片由成千上万架无人机组成的,遮天蔽日的钢铁苍穹。
这已不是简单的战术较量。这是工业实力和战争哲学的代差。
这种改变是革命性的。它将重塑未来两栖登陆作战的模式。
您对这种无人机战术的改变,有何看法?欢迎分享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