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1 17:04 点击次数:55
俄军突击队突然出现在红军城市中心火车站的那一刻,11天的激烈攻势让乌军的防御信念彻底崩塌。矿井隧道、无人机蜂群、侧翼包抄——究竟是什么让俄军能如此快速把这座“钢铁堡垒”拆得干干净净?而西方花了八年时间精心装备的乌克兰,为何偏偏在关键时刻露出了致命的漏洞?
红军城的战局转变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变化之快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最近,俄军突击小队首次闯入红军城的市区时,大家还觉得这不过是又一次拉锯战的序幕罢了。
不过仅仅11天时间,俄军就凑巧在城里架起了7个据点,占领了40%的街区,还把“姐妹城”季米特洛夫也牵扯进来了,对乌军的后方防线不断制造麻烦,防守难度加大不少。
听说,原本那6条补给线路里,就剩下帕夫洛格勒高速公路还能走得通,不过俄军的FPV无人机不断追踪攻击运输车队,阻碍挺大。
自7月起,俄军在整个战线不断发起超过1500次的无人机精准打击,意在进一步切断乌军的补给线。要是乌军被迫退走,那唯一的通道就会被俄军的火力彻底封死。
再者,俄方觉得,红军城的侧翼上,所有乌军的主力,以及迎战的西方雇佣军,都正被包围在这一场大战的布置里。
这种推进的速度明显超出了乌军的料想。
乌克兰内部传来的消息确认,最近驻守红军城的第68猎兵旅和第155法式旅已经接到了撤退的指令,分别向城北和乌克兰卡方向撤退,只剩下第25空突旅还留在城里守着。
英国媒体分析指出,乌克兰军如果坚持死守,就只会陷入俄军的包围圈,借助煤矿隧道往西撤可能是唯一的生路。不过,这条通道也被俄军反过来利用:俄军的敢死队通过隧道悄悄机动,不仅在铁路北侧建立了据点,还不断向其他方向渗透扩散。
据说,俄军的敢死队正在利用错综复杂的煤矿隧道进行多路渗透,双方在地下展开了激烈的血战。
乌军第68猎兵旅某连队在撤退时,与俄军在隧道里展开了近身激烈的厮杀。靠着对地形的熟悉,这支乌军部队一度给俄军带来了严重打击,不过,这样的战术胜利也难以改变整体的战略不利局面。
专家分析,俄军能够应付这些小规模的伤亡,可乌军一旦失去补给线,弹药和兵力补充就彻底中断,红军城的失守基本上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现阶段俄军正用“地面猛攻+地下奇袭”的双管齐下,合力加快收割行动,就算剩余乌军靠着隧道撤退,也有可能随时碰到伏击,情况变得挺紧张的。
要知道,乌军以前就是靠煤矿的地下工事和一层层雷区坚守了一年多。如今外面的阵地已经被11万俄军主力撕开了个裂口,城里的预备队因为兵力吃紧不得不调到前线去。这场围绕地下网络展开的特殊较量,似乎也在推动俄乌战事逐步告一段落。
不过,俄军也挺难受的。乌军用无人机一波接一波地打击俄军的后勤点,想拖慢他们的脚步。
乌军指挥部让大家坚守住当前位置,等着主力从侧翼发动反击。不过,国外媒体指出,俄军用的可是“绕后包围”的战法,避免正面硬碰硬,迅速向纵深方向渗透过去。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俄军的尖端无人机部队已经从库尔斯克州转往红军城,技术优势或许会更大程度上压制乌军。
红军城的战略位置不用多说,一旦丢了,顿涅茨克防线就像打开了大门,乌军也只能被迫调配原本就紧张的兵力,局势会变得更加棘手。
现在乌军表面上拥有160个旅,里面有132个战斗旅和28个支援旅,可实际上每个旅只有大概2000多人,整个野战部队总数差不多30万。面对俄军多地开火,乌军可能只好放弃一些次要的据点,缩小防线,集中力量守住关键区域。
这场战役渐渐变成了双方后勤保障和意志力的比拼。俄军试图用快速穿插的战术来分裂乌军防线,可乌军在无人机不断骚扰中,口儿还是难以保障补给线的正常运转。
军事专家说呀,红军城要陷的话,基本上时间早晚问题,不过要是乌军能在增援赶到后整理出一波有效的反击,那局势还真有变可能。随着俄乌双方把更多兵力投入到这场战役中去,这场“最后五分钟”的拉锯战,说不定会左右顿巴斯地区的最终归属。
目前只能说,西方的战略失误带来的后果正逐渐暴露出来。他们曾经确信只要不断提供援助和培训乌克兰军队,就能把俄罗斯拖垮,结果却低估了俄军应对无人机战的本领——七月份单月就投放了超过6000架次,这种“蜂群战术”让传统的防御措施变得几乎没有用。
更可怕的是,西方把乌克兰当成“战略实验场”在投机,结果援助总停留在“勉强维持”的阶段,而没有迈向“决战升 level”。就像基辅那边的匿名官员抱怨的:“我们拿到的永远都是过期的装备,再加上那迟到了的承诺。”
未来的局势走势已经露出端値。
俄军想快刀斩乱麻,乌军则在崩溃边缘坚持着。
要是红军城失守,俄军就能借机攻占顿巴斯内部区域,很可能仿照“围点打援”的战术,在恰索夫亚尔或克拉马托尔斯克展开新一轮战斗;而乌军则不得不退出大块外围据点,陷入更为被动的防守局面。
要说乌克兰的头疼事,可能不在前线,而是在西方内部渐渐滋生的“乌克兰疲劳症”——等到美欧的耐心耗尽,欧盟国家一减援资金,泽连斯基政府手里的筹码也就越发紧张了。
这场战争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现代战场残酷的逻辑:技术、后勤支援和体系之间的对抗左右着胜负。俄军靠无人机、电子战和高速穿插战术,破坏了乌克兰昔日的防御优势;而西方的踌躇不前和投机心理,也让乌克兰蒙受了沉重的损失。
这次战役可能只是顿巴斯决战的铺垫,但其中的教训已经很明显——再怎么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挡不住体系化的压制;再怎么拼命坚持,也难以弥补战略上的失衡。要是西方继续用“添油战术”来应付这场地缘博弈,最后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远超过几个红军城的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