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2 18:23 点击次数:147
近期A股表现强劲,上证指数创下十年来新高,市场情绪高涨,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相信牛市已然到来。
不仅A股如此,全球多个主要市场也同步上扬。美国三大股指在今年8月齐齐创出历史新高,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加拿大股市同样走势强劲,德国和法国的主要股指也已逼近历史最高水平。
尽管世界银行上调了对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但实体经济并未出现根本性好转。尤其在美国,关税政策仍存变数,未来预计落地的医药、半导体等行业关税将扰乱产业链、抑制价值创造,同时该国就业数据已显疲软。
那么,为何全球资本市场表现与经济基本面出现明显背离?在我看来,这一轮行情很可能与全球货币宽松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放水”。
在衡量货币总量的诸多指标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为接受的重要参考。先来看中国的M2。
关注财经新闻的朋友想必都听说过,我国的货币总量已突破300万亿元——这指的是M2数据,而这一数字其实还是去年的水平,今年已经更进一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5年6月M2首次突破330万亿元,7月虽略有回落,仍维持在329.9万亿元的高位。如无意外,接下来几个月M2不仅将站稳330万亿元,更可能继续向上突破。
那么美国的M2情况如何?
疫情期间的“大放水”确实推动美国M2大幅上升,但自2022年起美联储开启货币紧缩周期,通过连续加息和缩表,M2一度回落至20万亿美元左右。然而,随着去年末美国重启降息、并减小缩表力度,M2再度攀升,在今年6月重新站上22万亿美元,基本回到疫情时期的大放水水平。考虑到美联储9月极有可能再次降息,美国M2预计将继续扩张。
需要注意的是,22万亿美元约合160万亿元人民币,有人因此认为“美国M2只有中国的一半”。这个说法既对也不对。从数值上看的确如此,但两国的M2统计口径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的M2统计范围较广,几乎涵盖所有货币类型;而美国M2口径较窄,不包括1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存款等项目。考虑到美国拥有大量实力雄厚的企业,10万美元对很多公司来说并不算大数目,因此若将企业存款全面纳入,美国的货币总量将远高于当前M2数据。
重点不在于直接比较中美M2的绝对数值——因统计方式不同,这种比较意义有限——而在于关注其扩张趋势:中美两国的货币总量都在增加,这才是关键。
除中美之外,欧盟、英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多个经济体也在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例如欧洲央行近两年已多次降息,目前利率仍维持在低位。综合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扩张及降息的实际动向,我将这一轮行情称为“水牛”,并不为过。
当然,“水牛”并不意味着这不可能是“健康牛”,也不代表A股不能逐渐走向“慢牛”。在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承压的背景下,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托底和刺激,本就是宏观调控的应有之义。
“水牛”能否成功转化为“慢牛”,关键要看宏观经济的后续表现——能否在政策发力后实现企稳回升。只要经济复苏动能能够跟上资本市场上涨步伐,长期健康的牛市依然可期。
反之,则应保持谨慎。货币政策不可能永远宽松,“放水”对市场的推动效应也会边际递减。如果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持续不及预期,我们就该为“潮水退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