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14:22 点击次数:54
万万没想到,炒股软件圈的 “大佬” 同花顺,最近因为董事长减持的事儿,把股民们的讨论热度给顶到了热搜边上。手握近 600 亿身家的董事长易峥要减持股份,还说目的是 “让渡市场参与机会”,这话一出口,股民群里直接吵翻了,不少人直言 “这理由听着就不实在”。
减持公告一出来,股民群里炸开了锅
9 月 5 号晚上,同花顺的减持公告一挂到交易所网站,不少股民的手机就开始 “叮咚” 响 —— 券商 APP 推送、股票群消息一条接一条。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董事长易峥和股东凯士顺,要从公告后 15 个交易日开始,也就是 9 月 29 号起的三个月里,合计减持不超过 138.31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26%,其中易峥个人要卖 68.4 万股。
住在杭州的老股民张叔,当晚看到公告就忍不住在群里发了条语音:“我炒了十年股,还头回见说减持是‘让渡机会’的,这股价刚稳点就卖,不就是瞅着高位套现嘛!” 群里立马有人接话,有人截了之前股价低位时的截图:“去年股价跌的时候怎么不让渡?现在涨了就说让大家参与,这不就是让我们接盘?” 还有年轻股民吐槽:“早知道董事长要减持,我上周就不该加仓,现在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要不要先割肉。”
对普通股民来说,买股票就像把钱放进 “信任罐”,盼着公司好好经营,罐子能越变越满。可董事长作为最懂公司的人,突然要抽走一部分 “信任”,大家难免慌神:是不是公司未来盈利要下滑?是不是他自己都不看好接下来的行情?这些疑问像小石子儿,在股民心里砸出一圈圈焦虑的涟漪。
“让渡机会” 的理由,股民根本不买账
公告里给的减持理由,看着挺 “官方”:易峥之前在股价低的时候增持过,现在稳定股价的目标完成了,减持是为了优化个人资源配置,好更专心搞公司战略;还说减持能释放流动性,让更多人有机会买股票,帮公司做好市值管理;凯士顺则是因为自己缺钱。
但股民们一眼就看出了 “不对劲”。上海的股民李姐专门翻了同花顺去年的公告:“去年 10 月股价跌到 20 块出头,那时候易峥增持,大家都觉得他看好公司,跟着买了不少。现在股价涨到 40 多,他要减持了,说让渡机会?要是真为我们好,当初股价低的时候怎么不多释放点股份,反而现在高位卖?”
还有股民翻出了过往案例:“前几年有家科技公司,董事长也说减持是为了‘激活市场’,结果减持完股价跌了 30%,好多人被套到现在。这种理由听着好听,实际上就是找个借口卖股票。” 更有人算过账:按当前股价,易峥减持 68.4 万股,能拿到两千多万,“这钱要是真为了公司战略,直接投入研发不好吗?非要先揣进自己腰包?”
在股民眼里,“让渡机会” 更像块 “遮羞布”。真正的让渡,应该是在市场信心不足、股价低迷时,主动让普通投资者以低价分享公司成长;而不是在股价走高、盈利预期见顶时,把风险转移给散户。这种 “反向让渡”,只会让大家对公司的信任打折扣。
股价波动不说,整个板块都受影响
减持公告发布后,同花顺的股价就像踩了 “摇摆器”。9 月 6 号开盘,股价直接低开 2%,盘中虽然有小幅反弹,但成交量比前一天少了近三成。交易软件上,“主力资金净流出” 的红色数字格外显眼,不少投资者盯着盘面不敢动。
在北京做投资分析的小周,当天专门写了条朋友圈:“同花顺作为炒股软件龙头,董事长减持不仅影响自家股价,还会带偏整个板块情绪。今天早盘,东方财富、大智慧这些同行股票也跟着跌,就是因为资金担心‘减持潮’会蔓延。”
对同花顺本身来说,股价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要是因为减持导致股价持续下跌,不仅会让老股东失望,还会影响新业务拓展 —— 比如想和银行合作推出新的炒股工具,对方一看公司股价动荡,可能就会犹豫。更关键的是,市值下跌会让公司再融资成本变高,以后想发债、定增,难度都会增加。现在公司董秘办公室每天都能接到几十通投资者电话,问的都是 “减持会不会继续”“公司有没有稳定股价的办法”,可至今也没给出更具体的回应。
要想股市稳,就得管好用 “减持” 这把尺
同花顺董事长减持引发的争议,其实戳中了 A 股市场的一个老问题:大股东减持怎么管,才能既不影响公司发展,又能保护普通投资者?
这些年,不少大股东把减持当成 “赚钱捷径”:公司一上市,股价涨起来就赶紧卖,不管公司后续发展,更不管股民死活。就像前两年有家新能源公司,大股东在股价高点减持了 5% 的股份,拿到钱后直接去买了豪宅,结果公司第二年就因为研发投入不足,业绩大幅下滑,股价跌得只剩零头。这种行为不仅让股民心寒,还破坏了整个股市的 “信任生态”。
要解决这个问题,监管部门得把 “尺子” 量得更严。比如限制大股东减持的时间 —— 刚增持完不能马上减持,股价涨幅过大时要限制减持比例;还要让减持理由更 “透明”,不能随便找个 “让渡机会”“优化配置” 的借口就过关,得说明减持的钱具体用在哪,接受投资者监督。
对股民来说,也得多长个 “心眼”。买股票前,不光要看公司业绩,还要查查大股东的减持记录 —— 要是频繁减持,或者总在高位减持,就得小心;遇到说 “让渡机会”“激活市场” 这类模糊理由的减持,更要谨慎,别轻易跟风接盘。毕竟投资不是赌运气,得用理性给资金 “上保险”。
说到底,同花顺董事长减持的争议,不是一件小事。它提醒着所有市场参与者:大股东手里的股份,不只是赚钱的工具,更是对投资者的责任;而监管和制度,就是要守住这份责任,让股市真正成为 “大家能放心赚钱” 的地方,而不是少数人的 “提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