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9:59 点击次数:107
九三阅兵的余韵尚在中华大地回荡,中国海军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9月22日,中国海军有关部门宣布了一则消息,称此前在九三阅兵仪式上接受检阅的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经在前段时间于福建舰完成了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
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在弹射型航母上,实现多型号先进舰载机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着舰。
对此,有媒体舆论指出,这标志着福建舰具备了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是中国航母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突破,对推进海军转型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来看看这次成功完成起降训练的三型舰载机。
空警-600,作为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它不仅能预警探测,还能和陆地、水面的装备实现互联互通。既能为反舰导弹、巡航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也能指挥舰载防空导弹系统,对空中目标实施拦截,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海空司令部”。
其在福建舰的成功起降,不仅全面重构了远海预警与指挥控制链路,显著扩大了预警探测和空域监控的覆盖范围,更标志着航母编队对目标海域的控制实现了从“临时性部署”向“常态化掌控”的转变,使我国防空和打击范围大幅前伸,整体攻防作战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同时,歼-15T和歼-35,作为重型舰载战斗机和隐身舰载战斗机,它们能完成起降,则说明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已同时具备隐身突防和重载打击的复合作战能力。
如果将上述三型舰载机放在实战中,空警-600能够在高空发现并锁定远距离目标,通过高速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实时共享给编队;歼-35能根据指令,利用隐身优势前出夺取制空权,清除空中威胁;而前面在两者的引导和掩护下,歼-15T可携带大量弹药,对高价值目标发动致命一击,三者组合刚好形成了一个包含“预警、指挥、突防、打击”一体化闭环作战体系。
从这一角度讲,这三型舰载机的成功起降,意味着我国航母编队体系化作战能力的质变,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海军完成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型。
需要指出一点,在近两天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媒体都会提到“电磁弹射”。
那么,什么是“电磁弹射”?
顾名思义,所谓“电磁弹射”,就是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和磁场相互作用,将舰载机高速发射出去。
相较于运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蒸汽弹射,电磁弹射发射舰载机的范围不仅更广,支持2吨到70吨的舰载机发射,操控性也更好,且加速过程平稳,既能减少对舰载机结构的损害,也能改善飞行员的弹射体验。
而从战术角度讲,使用蒸汽弹射时,必须提前24小时对气缸进行预热,而电磁弹射的准备时间只需15分钟,实战意义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如果连续使用蒸汽弹射器,航母的航速将不得不下降,而电磁弹射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同时,使用电磁弹射还将减少大笔的维护经费支出。
当然,也正是电磁弹射的各种优点,美国早早就将电磁弹射用在了航母上,打造出了世界上首艘采用电磁弹射系统的航母福特号。
然而讽刺的是,美军将电磁弹射系统作为航母亮点,但这一亮点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一个污点。
数据显示,“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平均每弹射272次就会出现1次故障,远低于最初的设计目标4166次。甚至就在当地时间9月7日,美国海军还在深夜发布了一则声明,称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在9月2日出海测试时出现故障。
换句话说,美国福特号航母仍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不仅如此,因为故障频发,截至目前,美国尚未完成F-35战机的电磁弹射起降,而这无疑会对福特号航母的核心打击能力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美国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我们不清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海军正在稳步迈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