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07:30 点击次数:103
说起第12兵团的组成,第85军真是个“外来户”,这点毋庸置疑。
无论是军长吴绍周,还是副军长张文心、参谋长郑家玙,以及主力师的师长廖运周、黄子华,他们和兵团核心的第18军压根没啥深交,战场上也没咋配合过。
说白了,第85军是汤恩伯系老13军的底子,而第12兵团的根却是陈诚土木系,两家派系背景天差地别。
汤恩伯失势后,第85军偏向何应钦,和白崇禧、张轸的新桂系关系还算不错,但和第12兵团的其他部队,压根不是一路人。
编组时,蒋介石和顾祝同压根没打算把第85军拉进来,后来是白崇禧扣着李良荣的第28军不放,又不愿把王凌云的第2军、第15军编入,这才妥协把第85军塞了进来。
可吴绍周和一众将领对此意见不小,多次跟白崇禧和张轸抱怨,不想被编入第12兵团,最后在何应钦和顾祝同的劝说下才勉强服从。
这支部队的加入,咋看咋像是来“捣乱”的。
先说第85军和第12兵团的隔阂,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
兵团里的其他三个军,对第85军完全陌生,杨伯涛就曾直言,好多高级将领连面都没见过,哪来的默契作战?
就连廖运周起义那天,杨伯涛还在电话里夸他“健谈、主动请战、敢打头阵”,觉得这人不错,结果人家压根在套话,压根没打算跟兵团一条心。
想想这场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战场上,信任和配合是命根子,可第85军从上到下,压根没把兵团当“自己人”。
以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的地形为例,那里地势平坦、河网密布,适合大兵团机动,但也极易被分割包围。
如果部队间缺乏协同,稍微一个环节掉链子,敌方就能趁虚而入。
可第85军这种“各怀鬼胎”的状态,压根没法跟兵团主力形成有效战术配合。
想象一下,部队在泥泞地带推进,通讯不畅,指挥混乱,第85军一个师突然“掉队”,直接暴露侧翼,这种漏洞在战场上就是致命的。
再看第85军的编制和实力,表面上看还算能打,但实际问题一大堆。
部队有三个建制师加上军直属部队,总兵力约3.5万人,但真正参加淮海战役的只有第110师、第23师,以及216师的王铁山团和何企任的新兵团,总计8个团,人数估计不足3万。
这兵力在淮海战役这种几十万人的大决战里,算不上主力。
更别提装备水平,第85军主要装备的是老式步枪和少量迫击炮,重武器几乎没有,火力支援能力比第18军差了不止一截。
原驻地在广水地区,兵团主力开拔后,他们才车运到确山,紧跟主力后方行动。
可部队行军途中,内部矛盾就没断过。
副军长张文心是张治中的弟弟,手里没兵权,随时可能“跳船”。
而廖运周掌管的第110师,有两个团被地下党组织控制,压根不打算配合黄维作战。
另一个团长姜继鑫是吴绍周的亲戚,拉不走,但第23师师长黄子华和副师长周卓铭态度摇摆,战事一不利,投降也不是没可能。
这样的部队,战斗力能有多少?
对比第18军那种铁板一块的建制,第85军的“散沙”状态,简直是兵团的软肋。
行军路上,第85军更是怪事频出,活脱脱是来“添乱”的。
11月中旬到阜阳时,吴绍周决定稍作休整,补充粮秣,结果某晚接到张轸电报,说第85军可能开回广水原防。
吴绍周等人一听乐坏了,赶紧联系张轸,结果人家说没正式命令,白高兴一场。
这事咋回事?
有人怀疑是廖运周在背后“搞鬼”,但廖运周自己解释,他是压下了白崇禧的“暂停待命”电报,怕吴绍周变卦。
这电报到底是真是假,估计是白崇禧和蒋介石互相叫板,没最终定论,最后不了了之。
可这事已经让军心动摇,部队还没到前线,就已经“人心散了”。
到了蒙城,又来一出更离谱的戏,国防部电令吴绍周升任第四兵团司令官,军长由廖运周接任,师长空缺则由副师长杨柳营顶上。
吴绍周觉得部队已接近战场,又在第12兵团战斗序列内,临时“升官”纯属胡闹,怕部队更乱,就把命令压了下来,等战役后再公布。
这两件事叠一块,部队上上下下都摸不着头脑,哪还有心思打仗?
想象一下,淮海战役正值关键,双堆集周边炮火连天,部队却在纠结“回不回原防”“谁来当军长”,这种混乱,简直是给敌方送机会。
再说战场表现,第85军加入兵团后,压根没起到正面作用。
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战场的环境极其恶劣,11月的华东平原寒风刺骨,地面泥泞,部队补给线被切断,士兵每天只能吃半饱。
第85军本就士气不高,内部又分裂,面对解放军的围困,压根没有形成有效抵抗。
以第110师为例,廖运周早就计划起义,带着两个团直接“倒戈”,这对兵团防线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解放军趁势撕开缺口,分割包围,第85军的“掉链子”直接导致兵团主力陷入被动。
相比之下,如果当初编入一支和第18军有默契的部队,比如装备更精良、指挥更统一的第54军,可能还能在侧翼多顶几天,至少不至于这么快崩盘。
战场上,协同失误的代价太大了,第85军这种“临时拼凑”的队伍,完全不适应这种高强度对抗,硬生生把兵团拖入泥潭。
最后想说,第85军在第12兵团里的角色,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这支部队从派系到指挥,从兵力到士气,处处都是问题,硬塞进兵团序列,简直是“火上浇油”。
具体来看,他们兵力虽有近3万人,但内部派系林立,廖运周起义直接带走两个团,撕裂防线;行军途中两封“神秘电报”,先是阜阳的“回防谣言”,后是蒙城的“升官闹剧”,让部队人心浮动;到了战场,压根没发挥战斗力,反而成了兵团的“突破口”,加速了双堆集的失守。
深层逻辑上,第85军的加入反映了国民党高层派系斗争的混乱,蒋介石和白崇禧互相博弈,硬把不合适的部队塞一块,哪顾得上战场需求?
这种“拼盘式”编组,注定是隐患重重。
更别提淮海战役这种大决战,对协同要求极高,第85军这种“散兵游勇”,压根没法融入兵团战术体系。
说实话,看到这支部队的种种表现,真有点窝火,硬生生把兵团拖垮,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你们觉得,如果当初换一支更靠谱的部队,兵团还能多撑几天吗?
或者,第85军这种“临时工”模式,是否还有别的隐患?
来唠唠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