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4 14:24 点击次数:187
他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干脆利落地启动了对越南木材出口和货币政策的“301条款”调查。
这调查可不是走过场,弄不好就真加关税了。
为啥搞越南?根子上是觉得全球供应链太依赖中国了,尤其新冠疫情暴发那会儿,全世界都领教了供应链断掉的厉害。
美国人自己商务部的数字也摆在那儿,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实在太大,越南嘛,正巧在那段时间成了不少公司考虑的新选项。
供应链这玩意儿“多元化”,那几年成了热词。
谁都明白过度集中在某一个地方风险太大。
世贸组织的报告也捕捉到这个趋势在加快,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确实因此得了不少实惠。
但越南出口到美国的东西蹭蹭往上涨,白宫那边开始不放心了。
特朗普政府给越南扣了个帽子,说你刻意让本币贬值,占美国企业的便宜,捞取不公平的贸易优势。
财政部那边也没闲着,把越南正式列入了汇率操纵国名单,要求他们改。
这顶帽子一戴上,越南卖给美国的东西,关税大刀就悬在头上了。
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事后分析说,类似操作搞不好真会打乱区域供应链的节奏,但要论长远影响,还得看各方能不能协调好。
说“降服”越南,这话听着有点硬,其实就是施压、谈判。
越南那边面对美国的指控压力不小,后来也确实做出了一些调整承诺,比如汇率机制方面,力求避免摩擦升级,双方还弄了个初步协议出来。
这过程嘛,能看出大家还在国际框架内谈着、斗着、也合作着,暗地里的较劲当然免不了。
特朗普政府这整套动作,说白了,就是想动一动供应链这盘大棋,一点点把中国的分量给压下去。
效果真有那么理想吗?未必。
全球供应链这东西牵扯的方面太多,盘根错节,中国在里面角色的分量不是说挪就能挪走的。
中国官方数据也摆着呢,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牢牢地站在30%以上。
想动这个盘子?那得花时间,花大功夫。
特朗普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可实际情况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扎的根太深了。
布鲁金斯学会的人研究过,供应链想实现真正的多元化转移,那是个慢工出细活的长期工程,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中国很多产业链的关键位置,想绕开它还真不容易。
这“刺刀见红”提前的说法,形容得很到位。
这场围绕供应链的竞争,确实提早激化了,火药味更浓了。
本质上,这就是大国之间较量的一个新战场,各自都想把经济的命根子攥得更紧。
美国搞贸易调查、列名单、打关税牌,都是为了它自身的经济安全。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目的之一也是巩固自己的优势阵地,拓展朋友圈。
在这个大背景下,任何关于全球网络,包括亚太供应链的讨论,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点是咱们讨论所有相关问题的起点,也是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
我个人琢磨这事儿,觉着政策能不能见效,关键不在嗓门大小,而在实际怎么执行。
供应链最终是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不是政府挥挥手就能轻易指挥得动的。
确实,像苹果公司这种大块头,迫于压力也好,出于多元化考虑也好,已经开始把一部分生产组装线搬到越南去了。
但这并不等于它们能轻松甩开或者完全替代中国。
中国那套成熟的工厂集群、完整的上下游配套,还有庞大的工人技术队伍,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
要把这些都转移出去,那成本可是天文数字。
学经济的人搞的模型也告诉我们,短期的关税手段可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就是消费者要多掏点钱。
长期来看嘛,也许能推动形成更平衡的区域布局,但也别指望一蹴而就。
作为一个跟语言打交道的,我还注意到这些政策文件里特别喜欢用“安全”、“韧性”这些词,这倒是跟风险管控的思路对路。
但要是光靠挥舞贸易大棒,把合作的机会窗口关上了,搞不好会适得其反。
特朗普这么一出手,确实是扔了一块石头到池子里,激起了一圈圈水波。
东南亚国家看这情形,都赶紧行动起来,互相抱团取暖,琢磨着加强自家供应链的“韧性”。
东盟组织自己的报告就提到,区域内的合作变得更重要了,大家都想让自己这块区域整体上变得更有抗压能力。
越南作为风口上的焦点,确实是拉到了不少新投资,工厂增加了不少,但这同时也把它的短板彻底暴露了——基础设施跟不跟得上?港口码头运力够不够?工人技术培训能不能到位?这些都是现实的大考。
中国这边呢,应对也很直接:玩命搞技术创新,把技术短板补上;使劲发展自家搞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营造更好的贸易环境;努力在高端制造领域找突破口。
说到底,全球供应链这东西,大家是互相咬着劲儿、谁也离不开谁的。
美国智库的专家们也承认,想靠政府出几个政策就把供应链彻底大换血?难度堪比登天,世界银行的数据更实在:供应链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渐进演化,不是哪个政客任期里放几颗卫星就能搞定的。
说到影响,供应链一动,最直接牵动的是人和市场。
美国那边老说制造业回流,回流了吗?确实拉回来一些活儿。
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能查得到,是增加了一些制造业岗位,但在美国经济的大盘子里,尤其是庞大的服务业面前,这点新岗位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越南为啥能吸引投资?人工便宜是个大杀器。
但越南自个儿也明白,光靠便宜不行,工人技能水平的差距已经是个越来越突出的瓶颈了。
中国应对的办法就是产业升级,往“智造”的方向使劲,比如在高端芯片制造、新能源车这些领域下血本追赶。
“挤出去”这个词,听起来火药味十足,好像明天就要把谁扫地出门。
可现实里发生的事儿,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变化,没那么戏剧性。
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们就提到,像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种大家坐一起商量着办的多边合作框架,其实是能起到一个缓冲作用的,避免竞争完全演变成你死我活的冲突。
兜了一大圈,供应链最终要稳定、要高效、要符合各方利益,还得靠大家坐下来商量着办。
联合国下面的贸发组织就老在呼吁,这种涉及全球布局的大事,搞单边主义、一家独大行不通,多边对话才是正道。
特朗普时期的越南贸易案例,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教训是什么?大概就是:意图和目标再明确,也要尊重经济规律和国际合作的复杂性。
未来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可能会变得更分散一些,不会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
但中国凭借其现有的制造能力和持续的升级努力,核心节点的角色不会那么快被取代。
这个改变的过程,理想状态应该是参与各方都有好处捞,也就是常说的“双赢”、“多赢”。
要达成这种效果,政策制定就不能光凭感觉喊口号,必须老老实实基于数据和实际情况来推演,这样才能保证发展的路走得稳当。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