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6 15:46 点击次数:58
前言:
最近,股市里券商们搞定增这事儿挺火爆的。中泰证券刚刚拿到了60亿的定增批文,证监会一批准就到手了,南京证券的50亿定增也在上个月顺利通过了审批。
这两家从2023年就开始推进这事,折腾了两年多才最终落实下来。
加上上半年天风证券融资40亿的定增,以及年中东吴证券放出的60亿预案,这不引起不少人的猜测——券商再融资到底是不是已经真正回暖啦?
其实这事儿没想象的那么简单。表面上看,是定增项目一个接一个“破冰”出来,可深挖一层,都是监管逻辑带来的新变化。这次就来拆解一下这波定增的门道,搞懂了之后,才知道接下来券商板块的机会在哪。
终于到手!
中泰证券这次60亿的定增算是终于迎来了个好消息。作为2020年6月才上市的券商,这也是它头一回搞股权融资,算是迈出了新的一步。
到了2023年年中,这家公司的预案就摆出来了,不过期间多次延长了有效期,才一直坚持到现在。
当初的打算是用掉25亿,用于偿还债务,占了募集资金的四成多,剩下的部分则投在信息技术、合规和风控这些项目上。
后来调整了方案,偿还债务的钱缩到15亿,把剩余的10亿分成两份:一部分5亿买国债、地方债这类低风险的证券,另一部分5亿投入到财富管理这块。
今年5月底,上交所受理之后,进展挺顺利的,7月就回复了问询,10月就拿到批复了。
中泰证券回复监管时特别强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上市券商的再融资平均融资额达88.8亿,占到净资产的22.54%。
我们自己这边60亿的规模,只占净资产的13.99%,明显比行业平均水平低很多,所以用这个来证明融资也算合理。
从业绩方面看,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了52.57亿的营收,比去年同期多了点,涨了3.11%;净利润则达到了7.11亿,同比提升了77.26%。
南京证券的50亿定增也是折腾了两年多才定下来。2023年4月第一次拿出预案的时候,25亿都用在了证券投资业务上,差不多占了一半的额度。
不到两个月的工夫,方案就变了个样,原本投行业务的25亿一下子缩水到5亿,偿还债务和补充流动资金仿佛成了头等大事,打算投不超过13亿左右。
去年7月的预案快到期时,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决定把有效期再延长了整整12个月。
今年5月,方案得到了受理,到了6月底又被延期了一次。上交所还打听过,之前那轮募资没用完,怎么还打算再融?南京证券回答说,到2022年6月底,前次定增资金都用得差不多了,补充了资本金和营运资金。
这家公司2018年上市时筹了9.37亿,2020年又通过定向增发融了43.75亿。这次再融资,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净资本在行业里算中等偏上,若不继续补充资金,就可能被甩到后面去。
天风证券这次40亿的定增在上半年终于搞定了,也算是经过了两年多的繁琐流程才搞定的。
市场大变
这笔资金挺特别的,因为控股股东宏泰集团全额出资。宏泰集团是湖北地区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而实际的控制人则是湖北省财政厅。到2022年10月,这个集团刚刚成为天风证券的控股股东,年底就已经拿到股东审批的通过了。
作为“国企背景”半年左右,天风证券就推出了增发方案。
那会儿公司就说呀,自己是中等规模的券商,得补点资本才能在行业里站住脚,毕竟业务发展哪儿都离不开钱打底。
这次融资里,20亿全拿去还债补充流动资金,15亿用来发展财富管理,剩下的5亿投向投资业务,每笔钱的用处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东吴证券直到今年年中才加入了定增的阵营,一出60亿的预案,就立马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在7月下旬的临时董事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相关方案,增发的对象中有控股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以及其一致行动人,总数不超过35个特定的对象,拟发行14.91亿股。
这家证券公司一直偏爱用股权融资来补充资本。从2011年12月正式上市到现在,经过了2014年和2016年的两次定向增发,以及2020年和2021年的两次配股,总共募集资金差不多快230亿了。
这次筹集的60亿大部分用在给子公司增资、偿还债务和补充流动资金,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也提到,进展挺顺利的,目前不会对下半年的业绩造成直接影响。
看过不少定增的案例,很多人觉得券商的再融资可以大大放开了。但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的院长田利辉说得很清楚,这其实是“有针对性地开放”,不是整体放宽限制。
如今的监管思路,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控规模”转变成了“看质量”。第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对募资投向的限制变得特别严格。
证监会之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征求意见稿)》里明确指出,募集来的资金得专款专用,超出预期的募资不能用来填补亏空或偿还债务。
从几家券商的调整趋势来看,大家都在朝着“专注主业”的方向努力。
中泰证券开始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南京证券则收缩了证券投资部分,天风证券把重点放在财富管理和还债上面。没有一家愿意把资金乱投,去搞自营扩展。
关系破冰?
田利辉也提到,现在监管会深入检查资金的具体用途,盲目扩大资产负债表基本没办法操作。第二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融资对象出现了明显的层次划分。
今年以来完成再融资的4家券商,除了天风证券之外,国泰海通、国联民生、国信证券都主要是为了进行并购操作。
而且这一年里,没有一家券商推出增发公告或者可转债方案,和过去“能借就借”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现在监管对那些实力强的券商挺开绿灯的,而对中小券商则加强风控限制。田利辉觉得,未来优质券商主要靠定增来补充资本,中小券商则更多依赖债券融资,分层体系已经很明显了。
第三个迹象显示,股东的支持变得非常重要。中泰证券的控股方枣矿集团计划按照一样的比例进行认购,还保证会锁仓五年;而天风证券的控股股东更是全部包销。
这些股东真金白银地投资,表达了对公司长远价值的信任,同时也成了监管愿意放行的关键因素。毕竟,有了股东保驾护航,资金被滥用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
券商定增打破僵局,算是在行业里传递了个不错的讯号,不过别把这个跟投资者的直接利润搞混了。大家看这类消息时,可别只盯着“获批”两个字,要把背后的细节都掰开来看看。
先看看募资的用处,那些把资金投向信息技术、财富管理和合规风控领域的,基本是在打基础,长远来看,发展潜力还挺大的。
如果公司还在靠融资还债,或者资金投得不明不白,那就得多留个心眼。再看看公司的基本情况,比如中泰证券那样业绩跟得上增长的公司,经过融资后,业务扩张才更有底气。
最后还要看行业里的位置,净资本排得靠后的券商,就算筹到资金,也未必赢得过那些头部的大佬们。
结语:
归根结底,现在的券商再融资不算是“开闸放水”,而是“精准滴灌”。监管压得紧,券商也不敢乱花钱,这对行业长远发展来说是好兆头。
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要选那些真正有需求、业绩不错、背景强大的券商,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波增发热潮中抓住一些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