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8 17:54 点击次数:195
7月7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日本、韩国等14国加征关税,最高税率飙至40%,却同时延长谈判期至8月1日。 这一矛盾操作背后,是美日欧汽车关税谈判彻底破裂,而中国遭遇两种隐蔽打击:越南转口贸易被加税40%,金砖国家集体面临10%关税。这场关税战已从“正面强攻”转向“暗线绞杀”。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终于砸了下来。 7月7日,白宫一口气向14国发出征税通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商品面临25%关税,南非30%,老挝、缅甸更是高达40%。
但戏剧性的是,他同时签署行政令,将原定7月9日到期的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 这意味着各国还有三周时间“低头认罚”。
这种“先打再谈”的策略,暴露了特朗普的真实困境——他最想啃的两块硬骨头,日本和欧盟,始终拒绝屈服。
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表态:“不会轻易妥协”,强调日本对美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应获得特殊待遇。 七轮谈判后,双方仍在汽车关税上僵持: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并进口更多美国汽车,但日本无法接受25%的汽车关税。
欧盟同样强硬。 尽管美国威胁将汽车零部件关税升至50%,欧盟委员会仍坚持“要么互利,要么反制”,甚至考虑主动要求延长谈判期。
为什么日欧如此强硬? 核心在于汽车产业生死线。 美国是日韩汽车出口的最大市场,25%的关税会让丰田、本田每辆车成本暴增近万元。 而欧盟车企更面临“双重打击”:除了汽车关税,还有美国对钢铝加征的50%关税,直接推高零部件成本。
对比已签约的英国,条件堪称“羞辱”: 前10万辆出口汽车仅征10%关税,超量部分立刻跳至25%。 这种模式被日欧视为“变相投降”。
当硬骨头啃不动,特朗普迅速调转枪口对准中国,但手法更隐蔽。
第一招是封杀转口贸易。 7月初,美国对越南加征40%关税,直指中国商品借道越南出口的路径。 2024年中国经越南转口美国的商品规模达900亿美元,占越南对美出口的46%,涵盖电子、纺织、家具三大领域。
第二招是金砖国家捆绑制裁。 特朗普威胁对金砖成员国加征10%关税,而中国作为核心成员首当其冲。 中国外交部当天回应:“贸易战没有赢家”,暗示将采取反制。
讽刺的是,就在对华出手前一周,美国还对中国释放了三大“善意”:
解除乙烷出口限制
恢复芯片设计软件(EDA)供应
取消C919飞机发动机禁令
这种“给颗糖再打一拳”的策略,被智库视为“选举算计”:让步集中在摇摆州关注的航空业,而打击则针对中国优势产业。
全球贸易链已在加速“去特朗普化”。
日本加速向东南亚转移汽车产能,丰田宣布在泰国扩建新能源车工厂。
韩国半导体企业将订单转向中国西安工厂,减少对美国设备依赖。
欧盟密集与中国磋商,计划7月底派代表团敲定稀土合作。
金砖国家更集体行动。 巴西宣布可向中国全额供应大豆,替代美国份额;南非推动本币结算系统,规避美元支付。
美国国内压力也在激增。
7月7日关税公告后,道指应声下跌0.94%,丰田美股暴跌4.3%。
11个州联合起诉特朗普关税政策违法,全美爆发“反贸易战”游行。
更严峻的是劳动力危机:6月外籍劳工数量连续三个月下降,“大而美法案”驱逐移民恐加剧老龄化困境。
经济学家警告:若移民持续减少,美国企业招工难将拖累经济增长。
这场关税战的最大讽刺在于:特朗普一边对别国商品加税,一边被曝旗下酒店偷偷采购中国建材;其竞选网站售卖的“抗华T恤”,实际成本仅2.3美元的中国棉衫贴标后卖到39.9美元。
当消费者为关税买单时,政客的家族生意却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