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不太知名的南海宣德群岛:建设守护安宁,对话彰显自信

发布日期:2025-08-07 07:45    点击次数:111

不太知名的南海宣德群岛:建设守护安宁,对话彰显自信

在中国南海的碧波之上,宣德群岛如一串珍珠散落于蔚蓝海域。作为南海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赋予了它天然的战略价值,更承载着保障区域航道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以 “建设与对话并重” 的智慧与担当,在这片海域书写着主权维护与区域共赢的篇章,而这背后,正是一个大国从容自信的生动体现。

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并开发了宣德群岛。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于公元 226 年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康泰回国后所著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记载,这其中便涵盖宣德群岛所在区域。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曾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铁锅残片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这无可辩驳地证明,至少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就已经在包括宣德群岛在内的西沙群岛居住和生产 。及至明清时代,中国人民在各岛屿上留下了大量遗迹。

中国政府也最早对宣德群岛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两汉时,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 110 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直接统治的开始,宣德群岛也自此纳入中国管辖范围。早在唐代,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管辖,宣德群岛自然也在其中。明清时期,政府对南海诸岛进行详细记载并绘制地图,将岛礁正式列入中国疆域版图 。明宣德五年(1430 年)编绘的《郑和航海图》就将西沙群岛(包括宣德群岛)和南沙群岛标绘在大明版图内。清朝官方地图《清绘府州县厅总图》是将永乐群岛列入中国版图并设府管辖的最早的一张地图,宣德群岛同样归属明确。

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将宣德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11 月 24 日,根据《开罗宣言》,派海军 “永兴”、“中建” 两舰接管了宣德群岛,建立收复西沙纪念碑,日本将包括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一并归还中国。在行政区划上,宣德群岛仍然属于广东省,行政关系隶属于广东省海南行政区。1959 年 3 月 24 日,经中央和广东省批准,设置包含宣德群岛在内整个南海诸岛为 “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政府驻地为西沙宣德群岛永兴岛。

中国对宣德群岛的开发建设一直在持续推进。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开始对永兴岛进行吹填,永兴岛原本只有零星礁石露出水面,面积从 0.2 平方公里逐步 “长” 到 3.08 平方公里,后来又和旁边的石岛连成一体。1980 年中国在宣德群岛的东岛建立了以保护红脚鲣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位置最南的一个自然保护区。1987 年 9 月 10 日国务院批复将西沙群岛依其地理分布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宣德群岛,并对其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1988 年,海南建省后,包括宣德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海域的岛屿于 9 月 19 日更名为 “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

2012 年,中国正式设立三沙市,把市政府设在宣德群岛中的永兴岛,岛上陆续建起了政府大楼、医院、学校,甚至还有能种蔬菜的温室大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从 2013 年开始,中国在永兴岛的礁盘上进行填海造地,使永兴岛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并通过填海工程,用人工石堤把永兴岛和石岛连接起来。如今的永兴岛椰林茂密,街道纵横,建筑鳞次栉比,基础设施完善,机关、学校、医院、银行、邮局、码头、太阳能发电站一应俱全,海水淡化厂保障驻岛军警民的用水需求,永兴岛机场经过扩建后,长达 3000 米的跑道可起降波音 737 客机等大中型客机,从这里起飞的战机能覆盖整个南海。

近年来,宣德群岛的建设进一步加速。以七连屿为中心,多艘大型工程船同时开工进行吹填作业。2023 年,七连屿的赵述岛完成吹填,面积从 0.2 平方公里扩大到 1.2 平方公里;2024 年,北岛和中岛之间填出一条宽 200 米的陆地,原本分开的两个岛连成了 “连岛沙洲”。2025 年 7 月,外媒拍到的卫星图显示,七连屿的 7 个岛礁周围都围起了施工围堰,多艘巨型绞吸船正在海底 “挖沙” 作业,每天能填出大量土地 。同时,中国还计划在宣德群岛建设跨海大桥,将宣德群岛囊括的岛礁连接起来,这不仅能够为今后的交通、能源、通讯等领域的建设打下基础,还能大幅提升三沙市的国防应急能力 。

宣德群岛地处南海航运要冲,周边海域是国际航运的 “黄金水道”,全球半数以上的商船、近三分之一的海上贸易量经此通行。保障这一区域的航道安全,既是维护国际航运秩序的责任,更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对宣德群岛的建设,始终以 “安全守护” 与 “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基础设施建设护航航道畅通

多年来,中国在宣德群岛推进了一系列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码头、灯塔、导航系统等。例如,在群岛部分岛屿建成的多功能灯塔,通过先进的雷达、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设备,为过往船舶提供精准的定位导航、气象预警服务,有效降低了海上碰撞、搁浅等风险。

同时,配套建设的应急救援站点和通信设施,能快速响应海上突发事故,为遇险船舶提供及时救助。这些设施不仅服务于中国船只,更惠及所有途经的国际商船,成为南海航道的 “安全屏障”。此外,中国还对宣德群岛的港口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永兴岛的港口,经过扩建后可停靠更大吨位的船只,提升了船舶的停靠和装卸能力,为过往船只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生态保护守护海域可持续生命力

宣德群岛及周边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红树林、热带鱼类等构成了脆弱而珍贵的生态链。中国的建设始终坚守 “生态优先” 原则,在开发中严格控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规划避免生态敏感区开发,建立海洋生态监测站实时跟踪环境变化,开展珊瑚礁修复、垃圾清理等专项行动。

例如,在部分岛屿实施的 “零污染” 管理,对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进行全流程处理,确保海域水质常年保持优良。中国还在宣德群岛积极开展岛礁绿化工程,已种下了大量适合岛礁生长的树木,不仅稳固了海岛形态,还为海鸟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西沙海域成功培育珊瑚 6000 多株,让珊瑚礁生态得到修复,海龟保护基地上岸产卵的海龟数量也大幅增加,从 2014 年的 52 窝增加到 2016 年的 150 多窝,这种 “建设与保护同步” 的模式,让宣德群岛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周边渔业、旅游业的合理开发奠定了基础。

民生改善夯实发展根基

宣德群岛的居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改善当地民生是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中国通过建设学校、医院、供水供电设施等,提升岛民的生活质量。如三沙银屿社区渔民定居点建成,渔民们告别了木板房,住进了钢筋水泥 “小洋楼”。永兴岛供水工程(海水淡化)的建成,解决了岛上用水难的问题。随着南海岛礁 “充电宝”—— 海上浮动核电站的建成和使用,三沙生产生活所需的电力补给进一步稳定。

此外,岛上还安装了海水淡化设备,居民 24 小时有电,电视能收看 60 多套节目。同时发展特色渔业、生态旅游等产业,让岛民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三沙市还建设了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开展以三沙为主题的歌曲、诗歌、图片征集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举办全市体育运动会,制作发行图书、音像等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民生的改善不仅增强了岛民对家园的归属感,更让群岛的发展具备了 “以人为本” 的温度,形成 “人护岛、岛养人” 的良性循环。

南海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让这片海域的治理充满挑战。面对外部力量的无端搅局与不实炒作,中国始终保持理性克制,坚持以 “对话协商” 化解分歧,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坚守主权底线,对话不意味妥协

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法律、事实和法理依据,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在宣德群岛的建设中,中国始终明确:必要的建设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目的是更好地履行对领土的管辖责任、保障区域共同利益,任何外部势力无权干涉。

但同时,中国也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主张与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双边协商解决争议,反对将问题国际化、复杂化的行为。这种 “主权在我、协商解决” 的态度,既守住了国家核心利益,又为争议化解留足了空间。面对一些国家对中国在宣德群岛建设的无端指责,中国始终依据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有理有据地进行回应,表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坚定立场和对话协商的诚意。

推动区域合作,共享发展机遇

中国始终认为,南海的和平稳定需要区域国家共同维护,发展机遇应由各国共享。在宣德群岛的建设中,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合作:邀请周边国家参与海洋生态联合科考,共享气象、渔业资源等数据;通过 “南海行为准则” 磋商与东盟国家凝聚共识,推动建立海域管控、危机管控等合作机制。

例如,在宣德群岛周边开展的 “联合渔业资源养护” 项目,为区域渔民提供了科学捕捞指导,既保护了渔业资源,又提升了周边国家渔民的收益。中国还与部分周边国家分享海洋生态监测数据,共同为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努力,这种 “以合作促互信” 的思路,让南海从 “争议之海” 逐步向 “合作之海” 转变。

宣德群岛的故事,从来不止于 “建岛” 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成熟与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三个层面:

对主权维护的坚定自信

面对外部势力的搅局,中国不回避、不退缩,通过必要的建设夯实主权管辖基础,用事实证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不容置疑。中国在宣德群岛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工作,都是在行使主权国家的权利,是对领土进行有效管辖的体现。这种 “以实力护主权” 的底气,源于对历史法理的坚定信念,也源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无论是面对个别国家的挑衅,还是外部势力的舆论压力,中国都能坚定立场,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

对发展理念的从容自信

中国在宣德群岛的建设拒绝 “霸权思维”,而是以 “安全共享、生态优先、民生为本” 为导向,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利益相结合。中国所做的一切建设,都是为了保障南海航道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改善岛民生活,而不是为了扩张势力范围。

这种 “不搞扩张、专注共赢” 的路径,展现了中国对 “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的坚定践行,也赢得了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认可。中国在宣德群岛的建设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岛屿开发和区域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对对话协商的开放自信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依赖 “对抗” 解决问题,而是相信对话的力量。中国始终强调,“南海和平稳定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对话协商是唯一正确路径”。这种 “以对话谋共识” 的姿态,不是软弱,而是源于对自身立场正义性的自信,对区域国家共同利益的清醒认知。

中国积极与周边国家就南海问题进行对话协商,推动 “南海行为准则” 的磋商进程,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南海治理秩序,为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从宣德群岛的灯塔照亮过往船只的航程,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项目结出共赢果实;从生态保护的细致举措,到对话桌上的坦诚沟通,中国在南海的每一步行动,都在诠释着 “建设为了守护,对话为了共赢” 的逻辑。这不仅是对一片岛屿的经营,更是一个大国在世界舞台上,以责任、智慧与自信书写的答卷 —— 南海的和平与繁荣,终将在这样的坚持中成为现实。



Powered by 88彩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