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红旗-1929只是红旗-9的“堆料”升级,面对弹道导弹,为何仍是死胡同?

发布日期:2025-09-11 05:10    点击次数:61

天上飞来的威胁,一直是人类军事技术升级的催化剂。

从古至今,如何把空中的敌人干掉,这事儿就没停过。

一开始,人们想尽了各种招数,范围广得吓人。

空中挂气球拦飞机,高射炮轰得震天响,战斗机更是直接冲上云霄去拼命。

后来,激光武器也加入了战团,甚至还有拼命三郎式的自杀撞击。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敌人的空中行动彻底失效,或者至少效果大打折扣。

你可能想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还捣鼓出个核火箭弹。

叫AIR-2Genie,没制导,F-106战斗机带着它。

那玩意儿,就是打算往敌机群里扔,一炸一大片,直接把“摧毁空中目标”这概念玩到了极致。

说白了,防空技术玩的就是个概率。

如何在短时间内,有限的空间里,把打中敌机的可能性提到最高?

二战时,美国人搞出了无线电近炸引信,简直是神来之笔。

它不用非得直接撞上,只要靠近目标就能自动爆炸。

这一下,对空中目标的打击效率蹭蹭往上涨。

差不多同时,德国人也弄出了“瀑布”遥控火箭弹。

这货也能飞到目标附近爆炸,跟现在导弹的玩法一模一样。

今天的导弹,就是把能灵活转向的制导技术,和无线电近炸引信完美结合的产物。

跟有人开的飞机比,导弹无人化是它最大的底气。

飞行员可受不了太大的过载,一般飞机撑死也就9g。

可导弹呢?30g、40g甚至更高,那都是家常便饭。

它的机动性甩开飞机好几条街,飞出来的轨迹是“锐利的折线”。

不像飞机,总是“慢悠悠的弯曲线条”。

导弹能算准目标轨迹,直接冲向交汇点,玩的就是“截击点”打击。

这招,让反应速度和突然性都飙到了极致。

吃撑了的防空红利

七十年代后,地对空导弹像坐了火箭,性能一路狂飙。

打击范围越来越广,简直无所不能。

到了新世纪,飞机、火箭弹、炮弹,甚至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它都能招呼。

这能力升级,可不是靠全面碾压。

而是玩了个巧,抓住了目标自己的“小短板”,这就是所谓的“防空红利”。

防空导弹为啥能“神奇越级”打对手?

因为它瞅准了,飞机飞不快,巡航导弹慢悠悠,战术弹道导弹又不会拐弯。

这些漏洞,被它抓了个正着。

靠着更强的机动性和更活泛的制导方式,防空导弹对这些目标实现了“升格打击”。

红旗-9系列导弹,就是这个“红利”时代的扛把子。

在它面前,飞机、巡航导弹和战术导弹几乎就是“送菜”。

红旗-9的成功,把地对空导弹能吃的“红利”都吃了个遍。

它装上大号火箭,在速度、机动性、射程、射高上,对目标形成了碾压。

出口版的红旗-9,也就是FD-2000,更是被公认的区域防空“顶梁柱”。

放眼全球,它都是“最好的防空导弹之一”。

可再好的“红利”,也有吃完的那一天。

当弹道导弹速度突破每秒7公里,再入体开始会拐弯、会放诱饵、还会伪装。

这时,防空导弹那些老本行优势,瞬间就没了。

光靠加大射程和推力,那点提升,顶多就是把命中概率小数点后两位挪动一下。

对整个拦截效果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光靠堆料,能顶啥用?

红旗-19和红旗-29,被人叫做红旗-9的“大杯”和“超大杯”。

为啥这么说?因为红旗-9能吃的“红利”已经榨干了。

但对手的技术,早就跨过了那条“红利线”。

面对马赫2、3甚至马赫5的飞机和巡航导弹,红旗-9还能保持速度优势。

可一旦目标是马赫10以上的再入体,那点拦截链路的时间延迟,就能让红旗-9彻底报废。

红旗-19和红旗-29的升级,说白了就是把导弹造大点。

好去打更远、更高的目标。

军事装备发展到最后,技术快到物理极限时,就爱玩“堆料”这一套。

把尺寸加大,把参数曲线往后拉,于是就有了各种“大杯”、“超大杯”的产品。

红旗-19和红旗-29,就是这种“量变”升级的典型。

它们把尺寸、推力、射高、射程都堆上去了,可本质上没啥质变。

红旗-19直径0.8米,七米多长,飞起来有马赫8。

射高能到百公里,理论上能拦住中近程弹道导弹。

红旗-29更猛,直径超1米,十米多长,三级固体推进。

末端速度4-5公里/秒,拦截高度高达三四百公里,直追美国SM-3BlkIIA。

但这些提升,都还停留在“堆料”的层面。

它们没法解决中段反导的那个根本性难题。

红旗-19和红旗-29,没能打破概率学的魔咒。

它们只是把失败概率从0.01调到0.02,实战中这概率,还是约等于零。

中段反导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段反导这活儿,面临的挑战是根本性的。

光靠把导弹做大、飞快,几乎解决不了问题。

头一个,就是链路延迟,这玩意儿没法消除。

中段拦截,得靠天上红外预警、海上或陆上X波段雷达,还有多点数据链融合。

每次算目标轨迹,都要跨好几层通信和计算环节。

典型的延迟,是0.15到0.25秒。

对一个每秒飞7公里的目标来说,这点延迟,就是1到2公里的位置偏差。

可拦截窗口,往往只有几十米那么点儿大。

任何链路延迟,都会让拦截概率直接归零。

就算拦截弹末端速度超过5公里/秒,这种固有的延迟误差也还在。

导弹尺寸再大,也弥补不了系统层面的硬伤。

第二个难点,诱饵云,根本没法突破。

现代弹道导弹的再入器,能放出几十枚轻飘飘的诱饵和反射器。

这些诱饵一撒开,就能形成一个直径一两公里、长达十多公里的诱饵云。

真弹头和诱饵,在雷达信号和红外特征上都经过精心伪装,几乎分不清。

拦截弹在那么短的时间窗口里,想自己认出真目标并锁定,概率极低。

导弹造得再大,飞得再快,也只是让你更快地冲进诱饵堆。

对识别目标的能力,一点帮助都没有。

还有,中段机动,让弹道轨迹根本没法预测。

现代弹道导弹的后推进段和姿态控制发动机,能在中段随机启动。

搞点小幅度的、时不时的机动。

这种随机的晃动,让拦截弹必须实时去算那些不确定的轨迹。

考虑到计算能力和链路延迟的限制,这在工程上几乎是个死结。

就算拦截弹能量再足,也保不齐能跟目标有效碰上。

最后一点,成本效益,这账根本算不过来。

进攻方能用相对便宜的代价,扔出大量突防弹头和诱饵。

可防御方呢?每枚“超大杯”拦截弹,都要高能推进、复杂制导、精密杀伤。

比如美国GBI,一枚就得几千万美元。

现在美国GBI部署才44枚,计划也就增到64枚。

可面对中俄两国上百枚洲际导弹,这数量在战略上就是个摆设。

红旗-29,逻辑上也会遇到一样的困境。

中段反导,从经济学上看就没法持续。

弹道导弹只要稍微升级一下技术,加快点再入速度,就能轻易废掉现有反导方案。

这些“超大杯”方案,无论是红旗-19、红旗-29,还是美国的GBI、NGI。

都掉进了一个死胡同:防御方要花天文数字的钱,才能换来那点可怜的拦截概率。

而进攻方,只需要一点点线性改进,就能让整个防御体系打水漂。

反导的“面子”和“里子”

中段反导,实战中效果有限,这大家都心知肚明。

可各国还是砸重金去搞研发和部署,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道道。

在政治和战略层面,反导系统扮演着“信心工程”的角色。

大家明知道它拦不住多少,但就是要花大钱。

它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拦截成功率有多高。

而是在宣传上,营造出“我们有最后一道防线”的形象。

哪怕拦截率低得可怜,只要能让对手在做决定时多犹豫一秒。

那它就已经达成战略威慑的目的了。

所以,反导系统不是为了“拦截”导弹,更多的是在“拦截”对手的信心。

再从科研和技术红利来看,反导研发能带动一大波技术进步。

研发过程中,雷达能看得更远,红外成像更清晰,数据链更实时。

拦截弹的高机动控制技术,也跟着不断突破。

不管最后导弹能不能成功拦截,这些技术都会沉淀下来,变成宝贵资产。

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军事上没完全成功。

但却大大推动了微电子和航天器控制技术的飞跃。

美国搞NGI,中国搞红旗-19和红旗-29,本质都是借着“反导”的名义。

维持国防工业的高水平运转。

投入反导的钱,能转化成雷达、卫星、火箭,甚至民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另外,反导系统在某些特定场合,还是有点用处的。

它不可能挡住中美俄这些核大国的全面核打击。

但要是面对中小核力量的“孤立一击”,哪怕只有3%-4%的拦截概率。

也能被包装成一个有效的“安全阀”。

美国GBI挡不住大规模核打击,但能当个防范“孤立一击”的保险单。

万一拦下一两枚导弹,就能避免一座城市被毁。

这种“低概率高收益”的事,对决策者来说,还是值得投钱的。

中段反导的价值,就是制造战略幻觉,带动技术红利。

并在有限场景下,给大家提供一点心理安慰。

笔者以为

反导系统这些固有的毛病,它就是没法彻底解决。

所以,真正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平衡,到头来还得靠强大的进攻性威慑力量。

就像93阅兵时,压轴出场的那些大杀器。

它们才是真正能让对手忌惮的底气。

当我们亮出四十米长的大砍刀,敌人手里那点小圆盾牌。



Powered by 88彩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