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5:46 点击次数:56
“这玩意儿一上舰,整个味道就全变了。”你看着055型驱逐舰后甲板上那架线条流畅、充满力量感的直-20,很难把它和十几年前“辽宁舰”上那些身影联系起来。那时候,甲板上的主角,还带着一股浓浓的伏特加味儿。
谁能想到,就在没多少年前,当“辽宁舰”蹒跚学步,第一次驶向深蓝时,飞行甲板上最可靠的、甚至说是唯一的反潜指望,是那个敦实的身影——从俄罗斯远道而来的卡-28。这家伙是卡-27的出口版,设计很有特点,共轴双旋翼,没尾桨,身子骨紧凑,特别适合在拥挤的军舰上挪动。美国《海军新闻》当时分析得挺到位,说这东西让中国海军头一回有了全天候、中远距离捞潜艇的靠谱家伙。肚子里能塞声呐浮标,还能挂着鱼雷,一套流程玩得明明白白。
光能反潜还不够,航母编队是个睁眼瞎可不行。地球是圆的,军舰雷达看得再远也有极限。于是,另一个“卡”字辈的兄弟——卡-31预警直升机也来了。它最显眼的标志就是肚子底下那个能收放的大盘子雷达,外号“眼睛”。巡航时贴着肚子,一干活就旋转展开,专门盯着海面和低空的目标。俄罗斯媒体当时颇为自得,强调这玩意儿解决了中国早期航母编队“看不远”的燃眉之急,是整个防空圈向外延伸的关键节点。
靠着这两位“俄罗斯外援”,我们总算把航母舰载机的体系给搭起来了。怎么编队,怎么搞电子对抗,数据链好不好用,舰机如何协同,都是在它们身上一点点摸索出来的。但这感觉,总归有点像借了邻居家的锄头种自己的地,用着还行,心里却不踏实。毕竟,谁也不想把看家护院的本事,全系在别人身上。
我们自己当然也在使劲,直-8系列就是个例子。这东西源头是法国的“超黄蜂”,个头大,力气足,是陆军的好帮手。可把它弄上舰,问题就来了。早期的直-8型号出现在“辽宁舰”上时,西方的观察家们就直摇头,美国“战略之页”网站的评论挺损,说这大家伙太占地方,机库里塞不了几架,调度起来也费劲,根本不适合高强度的航母作业。这话不好听,但确实是实话。
真正的改变,是从直-18系列开始的。这可以看作是在直-8这个“傻大个”身上动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而且一上来就分工明确,让外界刮目相看。搞运输的叫直-18J,是航母上的“空中巴士”;搞反潜的叫直-18F,机头顶着个大雷达罩,挂架上能带鱼雷,航程和载荷都比卡-28强出一大截,摆明了就是要抢老师傅的饭碗。
最让人惊掉下巴的,是直-18Y预警型。它没学卡-31那样顶个大盘子,而是在机尾跳板下方装了个长条形的相控阵雷达,外形酷似“平衡木”。美国“战区”网站的分析师们研究了半天,认为这种设计在特定方向上的探测距离和精度可能更胜一筹。这一下,性质就变了。不再是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如果说直-18系列是解决了“有没有”和“专不专业”的问题,那直-20的出现,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海军新闻》不止一次地指出,直-20的尺寸完美填补了直-9和直-18之间的空白,不大不小,正好塞满航母和驱护舰的机库。它的外形酷似美国的“海鹰”,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英雄所见略同——10吨级通用直升机,就是现代海军最核心、最趁手的多面手。
从曝光的照片看,五叶主旋翼、电传飞控,这些时髦的技术它都有。海军型的直-20F/J,既能担负内层反潜的重任,又能干搜救、垂直补给的杂活。其地位,就相当于美军航母上的MH-60R/S。当俄罗斯媒体注意到,中国新建的055型万吨大驱上搭载的已经是清一色的直-20,而不再是他们熟悉的卡-28时,那种“角色转换”的复杂心态,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昔日的老师,如今发现学生不仅毕了业,还在某些科目上实现了超车。
这还没完,甲板上的革命仍在继续。官方媒体曾报道过AR-500B无人直升机在航母上成功起降的消息。这小东西虽然不起眼,却代表了未来。用风险更低的无人平台去延伸航母的“视觉范围”,甚至执行反潜和攻击任务,这已经是各国海军都在琢磨的事。
回过头来看,这条路走得清晰而又迅速:从引进俄制装备解决有无,到国产直-18实现专业化替代,再到直-20对标世界顶尖水平。这背后,是中国在雷达、航电、任务系统集成能力上的狂飙突进。如今的中国航母甲板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直-18系列负责高空远海的关键节点,直-20系列是无处不在的通用主力,无人直升机则是未来的新锐补充。
这片甲板上旋转的,早就不是当年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未来。你觉得,下一个出现在这片甲板上的惊喜,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