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4 12:29 点击次数:105
有一个国家,他们的纸币上印的可是中国的杂交水稻图样。由于那边长期粮食吃不饱,这十几年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让当地人对杂交水稻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这个国家就是非洲的岛国马达加斯加,我国一些水稻专家在那边推广杂交水稻,好几待就是十几年,有的专家甚至还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马达加斯加这个国家,怎么逐步掌握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了解一下在当地推广水稻种植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难题。
推广面积超5万公顷
马达加斯加岛坐落在印度洋的西南边,那里既有水稻田,也有猴面包树。不过长期以来,当地人完全靠经验种水稻,技术跟不上,导致产量一直没法提高。
到了20世纪之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加,马达加斯加每年的粮食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国内的产量根本满足不了,本地只能大量从国外进口。这就是在推广杂交水稻之前,马达加斯加遇到的这个难题。
多年下来,马达加斯加和其他非洲国家面对的粮食难题,基本上都一样。世界一直在往这些国家输送粮食,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这地方其实不干旱,土地也很肥沃,特别适合种粮食,尤其是水稻。说白了,如果能把水稻的产量搞上去,马达加斯加就能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不必再 reliance进口粮食了。
早在18年前,也就是2007年的时候,马达加斯加就和咱们国家开始了一起研习杂交水稻技术的合作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杂交水稻在那边的推广面积已经超过了5万公顷,产量大概是每公顷7.5吨左右,比起原来的水稻平均提高了两到三倍。
这也让马达加斯加成了非洲全境,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
一些当地的农民说啦,差不多面积一模一样,用本土的稻种,产量大概只能挣900公斤左右,可是用杂交水稻的话,产量能冲到两吨,收成真是喜人得很。
按目前这个推广节奏,未来在马达加斯加只要多种10万公顷杂交水稻,咱们就不用从国外进口粮食了。接下来三到五年,马达加斯加将在全国23个大区全面推广这个杂交水稻。
产量在不断提高,吃饭的问题未来很可能完全搞定。对当地居民来说,不光地掌握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管理技术。
本地人来我国培训
以前,我国的技术人员跑去马达加斯加搞推广。随着推广范围不断扩大,种植户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马达加斯加本地也涌现出了一批有经验的农民和技术员。
为了让他们的技能变得更有条理,一些当地的技术人员也来到咱们国家接受培训。比如马达加斯加农业部的那位技术员,先后两次来到湖南学习。到现在,这位技术员已经变成了该国推广杂交水稻的本土支持力量。
当地人觉得,中国的努力不仅仅是推广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更重要的是传授怎样获得优良品种的方法,从育苗到防治病虫害,再到田间管理,全部都是系统化地进行授课和学习。
就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咱们不仅在马达加斯加推广了两种关键技术,还把后续的管理和培育方法都教给他们了。
正是靠着这种办法,越来越多的马达加斯加农民不再时常遭遇饥荒,特别是那些土地不大的家庭,他们得到的帮扶也最多。
像有些农户家里只有3亩地,要是种传统的水稻,没有技术支持,也不懂科学管理,产量很低,根本保障不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要是用科学化的管理办法来种杂交水稻,亩产能大大提升,每年都能收获满满的粮食,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就这么说吧,按照这个思路,当地农民的产量还会不断提升,今后,确保粮食吃得饱,甚至供全国的粮食问题都不会成大难事。
培育当地优良品种
种子可是核心所在,要让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站稳脚跟,第一关就是挑选优质的种子。为了找到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好品种,我们的专家们可没少跑,过去十几年,几乎走遍了马达加斯加的大江南北。
就是这样,我们不光是把优质的稻种卖给马达加斯加,还在那边自己培育本地的稻种。要是本土的品种能占据主导地位,最后那儿的水稻产量肯定会全面提高。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成效,至少有五个本土品种具备高产和抗旱等优点,未来还得继续推广和筛选,才能让这些稻种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推进过程中,也得让当地农民慢慢接受杂交水稻。为了让他们看到这玩意儿的好处,技术人员通常都用对比种植的办法去宣传。
一片地里种杂交水稻,旁边那块则是普通水稻。在一样的耕作和管理条件下,杂交水稻的收成通常能比传统水稻多出两到三倍。
在不同地区之间,通过一点一滴的比较和推广,乡亲们慢慢对杂交水稻有了信任,把它叫作“擦拉贝”,意思就是最棒的东西。
对于农技专家来说,推广工作一路走来真不容易。马达加斯加的农村经济还算落后,很多农民们都是住在草棚里,雨季一到,漏水漏雨的事儿就成家常便饭。专家们每次到村里,也只好暂时住在这些简陋的地方。
有时候出门得走几十公里,还得自己带干粮,木薯基本上成了忙季里最好充饥的食物。虽然挺辛苦的,不过当地农民慢慢也感受到中国农技专家的真心实意了。
推广过程也要因地制宜
杂交水稻对气候、温度和日照还挺挑剔的。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播种得在1月前搞定,一般来说,那时这个国家会有不少降水,挺合适的种植时间。
不过,马达加斯加的特别之处在于哪儿的土壤不太会蓄水。有时候就算降雨挺多,雨水也是很快就流跑了;要是不下雨,马上就会变干旱。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难题,专家们动起了脑筋,积极推广旱地育秧的方法,这样一来,季节的影响就没那么大,可以随时把水稻苗子种下去。
到了2021年,专家们在那边试了一番,结果每公斤的产量平均到了11.87吨,比以前的水平高出了3.8倍。
因此也能明显看出,整个推广的关键在于得因地制宜,不能违反当地的气候特点,只有这样才干确保产量的持续稳定。
再者,马达加斯加的农业设备比较落后,特别是缺乏完善的灌溉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各地区的降雨状况,合理调整稻种的推广方式,真是挺重要的。
截止到目前,按照不同的海拔高度,培育出多样的水稻品种,既能适应高海拔地区,又能应对中低海拔,还能确保产量和抗病虫害。总体来说,这些稻种的适应能力相当强。
对农村的农民来说,播种杂交水稻不仅保证了温饱,甚至让不少家庭的生活焕然一新。
盖楼房,买拖拉机
以前,有些农民家境贫寒,生活简陋,住在草棚里,家中毫无家具。可一旦掌握了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不仅吃得饱饱,还能靠这个维持稳定的收入,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在推广杂交水稻的农村里,很多农技专家都观察到,有的农民把之前的草棚改造成了楼房,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手扶拖拉机,还有一些家庭拥有了电视机和太阳能设备。
看到这些明显的变化,咱们中国的农技专家心里可真挺欣慰,毕竟这里的农民不光吃饱了,还过上了更不错的生活。这也说明,农技专家们在那一线每天披星戴月的努力,完全没有白费劲。
仔细瞧,马达加斯加在整个非洲地区算是头一批完成杂交水稻从育种到制种、再到种植、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的国家。
我国在马达加斯加推广稻种和种植技术,跟西方国家的种子垄断政策完全不一样。西方国家当然也有不错的稻种,但为了牟利,他们根本不教当地人技术,只是把种子卖给非洲人。
这就是为什么马达加斯加政府会把杂交水稻印在自己国家的钞票上,因为他们能分得清谁是真心帮他们的,谁是在真正帮他们实现粮食安全梦想的人。
未来还得在当地培育出更多适合本土的稻种,同时也要培训更多的本地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杂交水稻的技术才能在马达加斯加真正扎根开花。
西方的商业企业为了追求巨额利润,一直在进行垄断操作,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来谁才是他们真正的“好友”了。
结语
据之前的估算,马达加斯加每年大米的短缺大概在70万吨左右,要是继续扩大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未来完全可以满足粮食的需求,缺口也会慢慢地补上。
对于这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国家来说,要是能减少大规模的粮食进口,不仅能省下一大笔钱用在其他方面,还能让社会总体保持稳定。
因此,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笼罩马达加斯加的饥饿难题。接下来,马达加斯加政府将展开全国范围的推广行动,这样一来,比如南部频繁出现的饥荒状况也会逐步得到改善。
实际上,最头疼的还是技术这块儿,毕竟那边常常遇到干旱和洪涝灾害,只有让选育的稻种具备抗灾能力,才有望保证产量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