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9 11:41 点击次数:102
中国在3万米平流层部署的飞艇搭载红外探测系统,结合本土多层防空体系,对美国B-21隐身轰炸机的突防能力形成了系统性压制,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红外探测颠覆隐身优势
B-21依赖外形设计和吸波材料实现雷达隐身,但其发动机尾焰温度高达726℃,形成显著红外特征。平流层飞艇配备300毫米孔径红外望远镜和碲化汞镉探测器,可在2000公里外精准捕获此类热信号,使隐身设计失效。飞艇组网后覆盖范围达数千公里,实现对近海空域的全时监控,大幅压缩B-21的隐蔽突防空间。
🛡️ 二、B-21突防本土面临三重拦截
远程预警拦截飞艇与天基卫星协同,可在B-21起飞阶段即追踪其航迹。若从关岛基地出击,飞行途中即被持续定位;若开启弹舱投弹,雷达反射面积暴增几十倍,瞬间被空警-500预警机锁定。
中段火力拦截歼-20携带射程400公里的霹雳-17导弹,专攻B-21开舱投弹的脆弱时刻;海基055驱逐舰的红旗-9B导弹构建中层拦截网。
基地生存危机B-21部署的关岛/澳大利亚基地均在东风-26导弹(射程4000公里)覆盖下,战时首波打击即可瘫痪其起降能力。
⚖️ 三、作战效能受硬性制约
航程短板:仅8000公里航程需依赖加油机支援,而中国歼-16D电子战机可远程猎杀加油节点。
载弹局限:13吨载弹量(比B-2少40%)难以持续压制大型目标,打击后需长时间返航补给。
突防概率:亚音速巡航导弹需飞行1小时抵达目标,期间易被红旗-9B/S-400系统拦截,实战突防成功率极低。
💎 结论
平流层飞艇与反隐身雷达、天基监测构成“三位一体”探测体系,使B-21在本土近岸的突防沦为高成本低收益的军事冒险。其航程短板、基地脆弱性及中国多层拦截火力,共同决定了B-21难以实质性威胁中国纵深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