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2 10:56 点击次数:163
日本政府呼吁各国不要参加中国九三阅兵,德国外长则对中方提出三项无理要求。 这些战败国的行径,反而凸显了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与捍卫主权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2025年8月,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中国九三阅兵,声称中国的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
与此同时,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访日时竟对中国提出三项无理要求,不准中国“支持俄罗斯”、不准中国管制稀土出口、不准中国在东海、南海和台海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二战结束后,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同建立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战后国际秩序,对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战败国实施了军事、政治和外交等多方面的限制。
然而近年来,日德两国试图突破这种限制。 德国计划投入6500亿欧元军费并扩军至65万人,日本则发展远程巡航导弹并突破航母建造限制,以此寻求与经济实力对等的军事力量,并摆脱“战败国”的标签。
日本对二战战败的结果存在认知偏差,他们认为东京审判是单方面裁决,未承认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性,导致其对国际秩序存在抵触心理。
自2015年中国首次举办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以来,日本不仅未能正视其侵略历史,反而拿出560亿日元,企图构建所谓的“正确形象”。
日本和德国对中国的挑衅行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两国寻求“国家正常化”战略的一部分。 德国试图通过渲染“俄罗斯威胁论”并增加军费,以突破战后秩序的限制。
2023年6月,德国发布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将安全概念扩大到贸易、经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2025年3月,德国联邦议会修改基本法,解除军费开支限制,德国总理随后高喊“德国回来了”。
日本则通过否认《中日联合声明》的法律约束力来冲击战后国际秩序。 该文件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石,写明“日本尊重一个中国原则,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
日本还把台湾、钓鱼岛、南海等议题当成突破口,反复冲击战后国际秩序。 在美国驻日大使馆介入下,日本防卫费被大幅度提高,打着“中国威胁”的幌子进行军事扩张。
中国的九三阅兵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3500万生命的代价。
阅兵是对这些牺牲的致敬,也是对胜利的铭记。 这种纪念方式并非中国特例,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也通过阅兵纪念二战胜利或重要节日。 中国的阅兵活动,传递的是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历史的尊重。
日本害怕世界记起其深重的罪孽,日本在二战犯下累累罪行,不只是针对亚洲各国,而且曾活体解剖美国飞行员,强征慰安妇,虐待斩首俘虏。 德国则害怕自己的“正常化”被中方舆论压制,无法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动。
阅兵是巩固战后国际秩序的大事件。 日德两国怕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二战历史,重新团结起来维护战后秩序,让它们失去“国家正常化”的机会。
针对德国和日本的挑衅行为,中国外交部用“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八字驳斥德国干涉行为,强调维护主权正当合法。毛宁还强调,中国维护主权是正当的,敦促有关方促进对话,别炒作对抗。
在台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一贯且明确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德关系中不能碰的红线,《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早就写得明明白白:日本偷去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就必须还回来。
关于稀土出口管制,中国采取的措施是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举措,符合国际惯例。 中国支持俄罗斯开展正常外交与合作,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给俄罗斯提供了军事援助。
解放军通过官媒《中国军号》作出强硬回应,强调阅兵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国际正义的宣示,展现出中国捍卫历史正义和维护国际秩序的坚定决心。
尽管日本试图阻挠各国参加九三阅兵,但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 截至8月28日,中方公布出席阅兵的外宾名单显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26位国家元首确认到场。
东盟国家除菲律宾外几乎全员到场,特别是越南国家主席和柬埔寨国王亲自出席,表明地区国家不愿选边站队,重视对华合作的立场。 美国虽嘴上炒作“中国威胁”,但仍派驻华使节出席,暴露出其既想遏制又怕错过合作机会的矛盾心态。
欧盟国家中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的出席与德法等国仅派外长形成对比,暴露出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 这种分化反应表明德国并不能代表整个欧洲,其立场更多是基于自身利益而非欧盟整体利益。
中国通过广泛邀请来自非洲、拉美等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参加阅兵,强化“反霸权”叙事,推动国际秩序多极化建设。
截至8月28日,中方公布的外宾名单显示26位国家元首确认参加九三阅兵,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
东盟国家中除菲律宾外几乎全员到场,越南国家主席和柬埔寨国王亲自出席。
欧盟内部出现分歧,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出席而与德法仅派外长形成对比。
日本耗资560亿日元试图洗白历史,却无法改变国际社会对二战历史的集体记忆。
九三阅兵展示的新型武器系统84%为首次公开,展现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