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23:11 点击次数:74
2025年8月31日至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了一场为期四天的“史无前例”访问。此次行程,不仅打破了俄乌冲突后夜间飞行的安全惯例,更横跨天津、北京双城,串联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双边会谈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三大板块。随行的庞大代表团,包括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以及各大企业代表,如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俄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以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阿列克谢·米勒,这无疑彰显了此访旨在全面提升中俄战略协作的高度与韧度。然而,在官方“向东看”的宏大叙事下,中俄两国普通民众的微观生活正经历着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深刻变革,其间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复杂心境。
此次访问的核心议程,在于深化贸易、能源、农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以期推动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2024年,中俄贸易额已达2448亿美元,中国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尽管2025年1-7月中俄贸易额为1258.04亿美元,同比下降8.1%,但普京仍希望通过此次访问推动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并深化在能源、农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质量互利合作。双方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构建高标准的互联互通格局。预计到2025年年底,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额将达到约70亿美元,在2030年前将达到100亿美元。在国际政治和安全层面,两国领导人将讨论全球和地区问题、乌克兰问题、中东局势以及与对美关系相关的问题,共同致力于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和集团对抗。这些高层决策,并非空中楼阁,它们正以具体而微的方式,重塑两国人民的消费习惯、文化认同和未来预期。
中俄边境城市的市场,无疑是两国经济合作最直观、最生动的缩影。清晨的黑河早市,摊主的俄语吆喝声此起彼伏,金发碧眼的俄罗斯顾客熟练地挑选着新鲜果蔬;与此同时,“俄品多”超市里,中国游客正用手机翻译软件比对商品标签,购物车里堆满了巧克力、伏特加和紫皮糖。这种“你逛我的早市,我买你的特产”的跨境消费场景,已成为中俄边境小城的独特风景。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和轻工制品在俄罗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改变了当地民众长期以来对西方品牌的消费偏好。2023年度,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汽车数量创下历史新高,突破90万辆大关,使俄罗斯一跃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第一大海外市场。同时,俄罗斯优质农产品如蜜蜡、海参、鲍鱼等,因其高品质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日益丰富中国百姓的餐桌。这种贸易的深化,直接提升了两国边境地区民众的收入和生活便利性,将宏观经济数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文化交流也日益热络,为“民心相通”注入了澎湃活力。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许多人渴望赴华留学,认为中国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甚至有俄罗斯姑娘直言“非常酷!”俄“列瓦达中心”多年持续跟踪调查显示,高达95%的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持友好态度。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期间,舞剧《咏春》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成功演出,以及合拍影片《红丝绸》在两国上映,都印证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俄罗斯高校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2024年赴俄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比2022年增长了25%,达到约5.1万人,预计五年内将突破10万。这种趋势不仅为两国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与就业选择,也为两国关系的世代友好奠定了深厚基础。普京本人也曾透露,他的外孙女正在学习中文,并有一位来自北京的保姆辅导,已经能够用中文流利对话,这无疑是民间“中文热”的一个生动注脚。
然而,在这股“向东看”的宏大浪潮中,挑战与顾虑同样如影随形。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独自作战”的言论,虽有其激发国内凝聚力、向西方展现强硬姿态的战略考量,但也折射出部分俄罗斯精英对过度依赖中国的复杂心态。去年,俄罗斯曾对中国重卡下达“禁售令”,尽管官方解释为技术问题,但此类事件无疑引发了民众对贸易关系稳定性的担忧,甚至有声音质疑这背后是否存在“另有隐情”。此外,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魏磊杰的深度调研指出,中方对俄出口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产品、工业设备和轻工制品等,而俄方对华出口多为石油、矿产、粮食、木材等大宗商品和初级农副产品。这种贸易结构可能导致俄罗斯边境口岸城市难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无法吸纳足够的就业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模式构成挑战。部分俄罗斯民众对西方文化的眷恋依然存在,甚至有声音认为“如果可以选择,俄罗斯依旧会倒向西方,而不是亲近东方”。如何在文化融合中尊重差异,避免潜在的文化摩擦,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合作中的结构性不平衡,都是需要两国深思的问题。
普京此次访华,无疑将中俄战略协作推向新高,但其真正的韧性,绝非仅仅取决于高层决策的宏伟蓝图,更在于能否有效管理和化解民众层面的复杂情绪与现实挑战。唯有直面这些顾虑,通过更精准的政策引导、更透明的信息沟通和更深层次的文化互鉴,才能确保“向东看”不仅是高层战略的映射,更是两国人民共同走向繁荣、共享机遇的坦途。毕竟,历史的洪流从不以单一意志为转移,它在宏大叙事中奔腾,也在微观现实中激荡。中俄“向东看”:一场宏大叙事与微观现实的深度交织,其未来走向,将考验两国智慧与民心所向,更将决定这艘巨轮能否在波诡云谲的国际风浪中,真正驶向一个共同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