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英国清除全部外币储备,美元地位稳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遇挑战

发布日期:2025-11-24 10:32    点击次数:90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打算从明年底开始,停掉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

很多文章立刻高潮了,标题都是“美元霸权反击”、“金融绞杀”之类的宏大叙事。

每次看到这种,我都有种感觉,就像小区楼下两家面馆,一家宣布以后只收现金了,另一家还在扫码,然后一堆食客就开始分析这是不是新一轮的支付战争,是不是现金要王者归来了。

有时候,真相可能没那么激动人心。

它可能只是,那家只收现金的面馆,老板年纪大了,觉得每天晚上对账、处理线上退款太麻烦,不如收现金来得省心。

我们先捋一捋交易所这门生意的本质。

交易所,尤其是像LME这种提供衍生品交易的,它首先是个“风险管理”公司,其次才是个“交易市场”。

它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让大家赌得爽,而是确保大家赌完之后,赢家能拿到钱,输家不至于把整个赌场给掀了。

这就意味着,它的所有决策,第一出发点必然是控制风险、降低运营成本。

一个期权合约,从诞生到最后交割,背后是一套极其复杂的IT系统、清算流程、保证金模型。

现在,你同时支持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计价的期权,就等于要维护四套独立的、但又要相互关联的清算和风控体系。

每多一种货币,就多一层汇率风险,多一层系统耦合的复杂性,多一堆需要养着的IT和金融工程师。

现在我们来算一笔账。

假设LME上95%的期权交易量都集中在美元合约上,剩下那5%的交易量,由欧元、人民币等几个币种瓜分。

为了这5%的“长尾业务”,LME需要付出的运营成本和承担的潜在风险,可能远远超过它带来的收益。

尤其是当全球市场波动加剧,小币种的流动性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就演变成交易所的系统性风险。

从LME这个“面馆老板”的角度看,那些非美元期权,就是菜单上点单率很低,但备菜又特别麻烦的菜品。

比如一道“法式焗蜗牛”,一年也没几个人点,但你还得天天备着新鲜蜗牛和黄油,厨子还得专门学这个手艺。

时间长了,老板一算账,发现这道菜纯属赔本赚吆喝,还占地方。

那怎么办?

下架。

所以,LME这个决定,用“保卫美元霸权”来解释,格局是打开了,但可能有点用力过猛。

更接地气的解释,可能是一次基于“值博率”的业务收缩,一次金融机构的“断舍离”。

它选择回归自己流动性最好、风险最可控、利润最丰厚的核心业务——美元计价产品。

这是一种典型的守成策略,不是进攻,而是战略性撤退,把战线收缩到自己的核心堡垒里。

浓眉大眼的LME,首先想的是自己别亏钱。

当然,这个决定客观上确实巩固了美元在金属定价上的中心地位。

但这更像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动机”。

美元体系的强大,不在于它能主动出击打败谁,而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张巨大而粘稠的网,这张网的惯性本身,就会让身处其中的玩家,为了自己的便利和安全,不自觉地去维护它。

LME的行为,就是这种惯性的体现。

那么,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直接影响其实不大。

国内的企业,主要还是通过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进行套期保值。

LME的用户主要是国际贸易商和海外机构,他们以后想用非美元对冲,确实是麻烦了点。

以前能直连,现在得先换成美元,多了一道手续,也多了一层汇率风险。

这就好比你家楼下的面馆不让扫码了,你也不是没饭吃,大不了多走两步去另一家,或者回家自己煮。

但间接的影响,或者说这背后反映的趋势,更有意思。

LME的“躺平”,恰恰给其他交易所创造了机会。

市场讨厌真空。

LME撤出了非美元期权这块生态位,自然有新的物种会去占领。

你看,消息一出,迪拜、香港,包括我们上海的交易所,都在摩拳擦掌。

对于一个产油国或者一个大宗商品消费国来说,本国的企业用本币进行生产和销售,却要用美元进行风险对冲,这本身就是一种长期存在的“错配风险”。

大家早就想摆脱这个局面了,只是以前LME这个老字号家大业大,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大家懒得挪窝。

现在老字号自己把业务砍了,等于把客户往外推。

那些原本就觉得“美元-本币”换来换去很麻烦的贸易商,现在有了更强的动力去寻找替代品。

上海的“人民币铜”,迪拜的“人民币计价期货”,它们的机会窗口就这么被动地打开了。

所以,你看,全球金融格局的演变,往往不是好莱坞大片里那种“决战紫禁之巅”的宏大对决。

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由无数个微小的“不方便”和“图省事”驱动的板块漂移。

美元体系的根基,是它在过去几十年里,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最便捷、最低成本的结算方案。

当它的“便捷性”开始下降,或者维护它的“成本”开始上升时,哪怕只是在一些细分领域,替代方案就会开始萌芽。

LME这次暂停非美元期权,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信号。

它标志着,维持一个“所有货币一视同仁”的全球化交易平台,成本已经高到让交易所本身都觉得不划算了。

全球市场正在从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慢慢分化成几个联系紧密、但又相对独立的区域市场。

美元不会因为这个决定就一夜崩塌,人民币也不会因此就立刻成为全球中心。

这更像是在一条原本宽阔的河流上,出现了一个分叉口。

LME选择守住美元这条主航道,而那些被“不方便”的用户,则会慢慢汇入另一条新开凿的河道。

这个过程会很慢,充满了各种业务摩擦和技术磨合,但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最终,决定一条货币能否成为定价货币的,不是交易所的行政命令,而是它背后所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广度与深度。

谁是最大的买家,谁是最大的卖家,谁能提供最稳定的生产和消费预期,谁的货币最终就会成为最自然的记账单位。

这个过程,喊口号没用,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产业升级和市场建设。

所以,与其为LME的决定感到义愤填膺,不如静下心来,看看我们自己的交易所,在产品设计、风险管理、跨境服务上,还有哪些“填坑”的工作要做。

毕竟,面馆老板不卖“焗蜗牛”了,正是你开一家法式小馆的好时机。



Powered by 88彩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