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09:01 点击次数:68
一家水利部旗下老牌公司,如何在新能源浪潮中借势资本、押注蓝海,最终登顶千亿市值?
2025年7月14日,三峡能源董事会审议通过一项重要决议——成立三峡集团辽宁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核心聚焦辽宁地区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开发。
这不是普通的地方布局。依托三峡能源全球4800万千瓦装机规模、超3500亿元资产总额的新能源巨头实力,此次落子标志着三峡能源在东北地区的新能源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巨头发源,从水利经营到资本赋能
三峡能源的故事起点藏在历史档案里。1980年,一家名为“水利部水利工程综合经营公司”的机构悄然成立,始初与水利部工程管理司合署办公,主要负责水利综合经营行业管理工作。
这家公司历经多次嬗变:1985年改组为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1991年更名为中国江河水利水电开发公司,2006年再度更名为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这些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业务定位的持续调整与探索。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当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这次重组让这家老牌国企搭上了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快车。
并入三峡集团两年后,2010年6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从此开启了新能源专业化运营之路。背靠三峡集团雄厚资本,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三峡集团先后三次增资,到2013年7月公司注册资本已达70.22亿元。
资本加持下,三峡能源装机规模实现惊人飞跃。从2008年底的14.3万千瓦,到2020年底超1500万千瓦,12年间增长104倍。2024年底,其全球装机规模已达4800万千瓦,资产总额超3500亿元,成为全球新能源行业无可争议的巨头。
战略转型,海上风电的豪赌
在新能源领域,三峡能源选择了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发展路径。当同行扎堆陆上风电和光伏时,三峡能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洋。
截至2020年9月,三峡能源控股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中,风电占比57.98%,光伏40.10%,中小水电仅占1.92%。在近88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量中,陆上风电装机规模约750万千瓦,海上风电约130万千瓦。
数字背后藏着战略远见。早在2016年,三峡能源就在广东阳江启动海上风电场建设计划。五年后,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成为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也是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和海上升压站。
2021年成为三峡能源海上风电战略的关键年份。这一年是国家海上风电补贴的最后一年,业内都在“拼命干”。三峡能源董事长王武斌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坦言:“2021年是海上风电补贴的最后一年,大家都在拼命干,各种资源都紧张。”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三峡能源完成了一场资本大动作。2021年6月10日,王武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开市锣。上市首日,三峡能源股价顶格上涨44.15%,市值突破千亿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创下的纪录——募资226.6亿元,成为A股电力行业史上最大融资规模。三峡能源将这笔巨资尽数投入7个海上风电项目,一场海上风电争霸战正式打响。
创新驱动,技术破局与生态责任
海上风电的征途充满挑战。成本高、技术难、运维复杂,行业普遍面临经济性压力。王武斌曾公开表示,2021年海上风电降本效果并不理想。
面对困境,三峡能源选择双轨并行: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拓生态融合。
在技术领域,三峡集团持续突破。2025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三峡集团5项技术装备入选,包括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励磁系统、大型海上风电一体化数值仿真设计软件等关键技术。
至此,三峡集团累计已有17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名录,这些创新成果为三峡能源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在项目模式上,三峡能源探索出“新能源+”的融合路径。在吉林双辽打造的“牧光互补”项目,通过光伏发电与畜牧养殖的创新结合,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这一模式正在辽宁复制推广,尤其在盐碱地治理、绿电制氢等特色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更富前瞻性的是其“风光氢储”一体化布局。2021年9月,三峡能源与亿利洁能等合作方共同投资设立内蒙古库布其光氢治沙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88亿元。同年10月,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我国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
未来版图,从海陆并举到全球布局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三峡能源的版图已远超海上风电一域。
在陆上,三峡能源已投产项目遍及内蒙古、新疆、甘肃等25个省份,陆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超1000万千瓦;光伏项目覆盖青海、山西、新疆等22个省份,累计装机规模超970万千瓦。
在海上,三峡能源项目已遍布广东、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累计装机规模457万千瓦。而新成立的辽宁能源投资公司,将探索“风光火储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能源矩阵。
三峡能源近期完成对辽宁营口燃气调峰发电项目的收购,并计划投资23.96亿元建设燃气联合循环机组。这一布局将为新能源消纳提供稳定支撑,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痛点。
更大的增长空间已在规划中。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曾表示:“未来5年,三峡集团提出的目标是新能源装机实现7000万至8000万千瓦的水平。这一目标,相当于在现有基础上翻四至五倍。”
作为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的主要实施平台,三峡能源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十四五”末总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
三峡能源的母公司三峡集团,2025年上半年交出一份成绩单: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等六座电站构成的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达1266.6亿千瓦时,创历史同期新高。
而三峡能源在辽宁的布局,延续了这家企业一贯的战略眼光——依托渤海湾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探索“风光火储”一体化模式。
从长江到渤海,从水利经营到新能源巨头,三峡能源38年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唯有前瞻布局者能驭势而行,唯有技术深耕者可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