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1 18:36 点击次数:160
文章正文:
在日常工作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不管多棘手的事情落在他头上,总能理出头绪、反应迅速,看起来还挺淡定。每次看到这种人,我都羡慕得不行。这种状态,我觉得就叫“举重若轻”。说实话,这样的能力,不仅是职场里的宝贝,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心里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说起“举重若轻”,我总会想到邓小平。别看咱们身处小城市,每天琐事缠身,但翻翻历史书,总能从前辈们身上学点东西。邓公那股子沉稳劲儿,让人佩服。他处理大事时滴水不漏,小细节也绝不马虎。这些年,随着社会变化和政策调整,我们越来越发现,这种做事方法其实特别值得借鉴。
分清主次,把握分寸
很多时候,事情一多,人容易乱了阵脚。我自己也是,经常被各种通知、文件搞得晕头转向。但回想邓公当年指挥淮海战役的时候,他面对的是十几万人的大仗,各路电报飞来,他却能把与作战无关的电报先收好,不让大家分心,只等关键时刻再处理。这就是一种本领——知道什么该立刻办,什么可以等等。
现在我们单位经常加班,有时候一个群消息弹出来就让人焦虑半天,其实真要学会像前辈那样,把紧急和重要区分开来。有些问题不是马上解决不了,而是根本不用着急去解决。如果凡事都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那最后只会累坏自己,还影响团队效率。
原则与灵活并存
有朋友问我:“你觉得领导最难做到啥?”我想,大概就是既守住底线,又懂得变通吧。以前听老人讲过一个故事,说部队进郑州后,有干部去铁路局“借”了一辆小汽车,被撤了职。当时有人觉得这是不是太严厉了?但换个角度想,在那个环境下,如果连这些“小动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怎么树立规矩?
咱们普通打工族,其实也一样。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有自己的原则,比如不能贪图方便违规操作,也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放弃坚持。有些同事习惯拖延推诿,到最后还是绕不过去,该承担责任还是要承担。所以,“大事讲原则,小事见态度”,这句话一点没错。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活
近几年国家一直强调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从国务院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例如2022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明确提出用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一点上,邓公早几十年前就已经实践了。当初重庆解放后,他主张保留原来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这才保证工业不断档。现实中,我们也应该相信并尊重每个人的专长,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而不是凭关系或拍脑袋决定谁干啥,否则不仅耽误进度,还寒了真正肯干人的心。
善于归纳总结,一针见血
生活节奏快,有时候忙一天回家脑袋还嗡嗡响,但静下来梳理一下,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可以简单化。“数数”的方法很管用——比如列清单、画重点,把复杂的问题拆成几个主要环节,再逐步推进。这跟当年治理西南地区时,“改造九十万”“发动六千万”“提高六十万”的思路异曲同工。不怕任务多,就怕思路乱;抓住核心矛盾,再大的难题也不会压垮人。
如今不少基层干部喜欢写材料堆数据,可群众最关心的是实际效果。我邻居老王说得好:“数字再漂亮,不如家门口修条路。”所以归纳总结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正为了解决问题服务,为百姓谋福祉服务,这是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的方法论。
兼顾公平与团结,用常识化解矛盾
社会发展快,新旧观念碰撞激烈。有时候为了照顾某部分利益,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例如历史上的减押运动,本意是保护农民利益,可如果强行让中农把自己的成果分给贫农,看似公平,却容易破坏团结。在现代社会,无论企业管理还是社区治理,都需要平衡各方诉求,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如果偏听偏信,很容易造成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对整体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方向,也是最近三年来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参见2023年《法治中国建设规划》)。
从历史经验看现实困惑
每天上下班挤公交,看着手机新闻里各种热点事件,我总忍不住对比过去和现在。一方面,现在信息爆炸,每个人都有表达渠道;另一方面,好像大家更容易焦虑,也更迷茫。不少年轻朋友吐槽压力山大,其实换个角度想,“举重若轻”未必遥不可及,它是一种面对困难积极应对、不自乱阵脚的小智慧,更是一份踏踏实实做好手边工作的责任感。从家庭琐碎到单位繁杂,只要保持冷静、有条理地处理事务,自然能够游刃有余地过好每一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积累,更需要制度保障,比如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等,这也是近年来不少地方试点探索的新方向(如2024年全国两会上关于优化公务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新提案)。
结束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在这个瞬息万变又充满挑战的大时代,你是否愿意尝试用“举重若轻”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大小考验?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跃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