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1 20:40 点击次数:152
徐向前曾如此评价张国焘:“能力确实出众,人品却令人失望,有很强的家长作风。”这番评价揭示了张国焘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特质。即使到了晚年,张国焘在撰写回忆录时依然没有收敛脾气,把曾经的同僚无论国共阵营都贬得一无是处。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这本充满主观色彩的回忆录中,张国焘对两位人物表达了由衷敬意。这两位究竟是谁?他们身上有哪些难得的品质?
其中一位是蔡申熙。出生于1906年的蔡申熙来自湖南醴陵。湖南自古多出将才,有“无湘不成军”之称。而醴陵尤其群英荟萃,民国时期便涌现了多位名将。与林彪交锋过的陈明仁、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指挥强渡大渡河的杨得志,以及新四军秘书长朱克靖、著名的耿飚,还有壮烈牺牲的左权,均出自醴陵。
蔡申熙与左权年岁相仿,都出身寒门,少年时放牛为生,对旧社会充满憎恨。青年时期二人携手投身于革命,均为黄埔军校一期生,也都成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事实上,获评为“军事家”的36位开国将领中,醴陵就占据了两席,这也是当地一项值得自豪的荣耀。
令人扼腕的是,这两位军事家均未得高寿。左权壮烈牺牲时年仅37岁,而蔡申熙更年轻,仅26岁便因公殉国。蔡申熙短暂的军事生涯不过八年,然而却足以让他赢得“军事家”的评价,归根结底,他在理念与实践两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1924年,年仅18岁的蔡申熙进入孙中山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与他同乡的陈明仁也走上相似道路。只是毕业后,两人的选择截然不同。陈明仁加入国民党,成为蒋介石的部下,而蔡申熙则坚定投身于共产党事业,立志为底层民众拼搏。
毕业后,蔡申熙被黄埔军校留用。蒋介石曾多次试图拉拢他,然而因理念不合,最终无疾而终。实际上,在周恩来和陈赓的影响下,蔡申熙早在1924年秋已成为中共党员。尽管入党较陈赓稍晚,但早于诸如彭德怀、聂荣臻、刘伯承、贺龙等日后元帅。
蔡申熙积极投身东征、讨伐陈炯明及北伐等重大军事行动。不出一年,他即由营长晋升为团长。1927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彼时担任第11军24师参谋长。这一时期,林彪还只是普通连长。
南昌起义失败后,参与者命运各异。朱德、陈毅发动湘南起义,最终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成为了后来功勋卓著的元帅。而蔡申熙与聂荣臻则辗转南方,参与了广州起义,后赴上海,进入党的中央军事部工作。1929年,他前往江西,再转战鄂豫皖苏区。当时,张国焘已经成为中央苏区的重量级人物。
1930年10月,蔡申熙组建鄂东南红15军,年底红15军与许继慎率领的红一军在商城县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蔡申熙任红十师师长,彰显出卓越的组织与领导能力。1931年11月,鄂豫皖苏区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蔡申熙则出任副总指挥。他还担任彭杨军政学校校长,显示了他在军事教育和理论方面的造诣。
红十五军创建之初,装备、弹药和兵员均极度紧张。在与国民党大军的对峙中,蔡申熙带领部队顽强作战,成功保卫了苏区机关,也为自己赢得了“猛将”的称号。推动他跻身“军事家”行列的,绝不仅仅是勇猛无畏,更在于他在系列战役中的创新与谋略。
在鄂豫皖苏区,曾中生、蔡申熙、许继慎和徐向前几位黄埔生为根据地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蔡申熙尤为突出。他在磨角楼之战首次实践了“围点打援”战术。新集攻坚战中,他大胆采用坑道爆破思路,有效解决了红军攻坚力量的短板。“飘忽”战术的首创将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在双桥镇之战实现5个团歼灭一个师的罕见战果。蔡申熙在实战中勇于突破常规,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军事理论。
在张国焘的回忆录里,对蔡申熙有着“头脑冷静、十分细致”“军事见解往往独具慧眼”的高度评价。蔡申熙不仅具备战略上的洞察力,还以对党的无限忠诚著称。与张国焘一意孤行、脱离现实的战略倾向不同,蔡申熙总能保持清醒冷静,力主机动灵活的游击与运动战。面对胜利带来的迷雾,他多次以事实和情报为依据,向张国焘进谏,提醒不可盲目冒进,奈何最终未被采纳。1932年秋,结果是红军丢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
风雨欲来时,张国焘不得不寻求蔡申熙和徐向前的意见。两人坚决主张,红军应避其锋芒,西出平汉路以西,相机待变,方能保留实力。痛定思痛,张国焘终于转变态度,决定按建议执行转移。但蔡申熙在转移途中英勇负伤,身受重创。弥留之际,他仍不忘叮嘱张国焘:“以后要多听听徐向前的建议,不要再和敌人进行硬拼……”话音落下,蔡申熙溘然长逝。此情此景,徐向前和张国焘悲痛万分。
蔡申熙之所以赢得张国焘的高度评价,既在于他的卓越智略,也因其无私忠诚。哪怕张国焘一向倨傲,面对这样一位殉身革命、至死不渝的同事,内心也难以平静。
另一位得到张国焘景仰者,便是徐向前。1933年起,他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指挥川陕苏区的反“六路围攻”,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蒋介石都为之震惊。两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仍有8万之众,这在那个年代极为难得。张国焘在回忆中称赞徐向前,“称得上领导者,游击战经验丰富,理论务实,在实际指挥中极为负责任,对待下属既严格又谦虚,举止大度,对党绝对尊重,私生活严谨,毫无旧军阀习气。”
徐向前为人温厚,善于顾全大局。即便面对张国焘的专断强横,也总能持建设性态度,避免公开冲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分裂党中央,徐向前虽感忧愤,却以大局为重,与其共进退,最终促成红军的再次会合,为保存革命星火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徐向前的理智和包容,不仅挽救了红四方面军,也影响了整个红军的命运。张国焘对他的敬佩,源自于事实毫无疑问。两位不同风格、却都闪耀着智慧与人格光辉的将领,成为张国焘一生中难以忽视的楷模和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