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7 18:04 点击次数:170
8月26日,江苏启东的船坞旁,两艘深蓝色的钢铁巨兽在礼炮声中缓缓入水。 它们的名字是“通浚”轮和“浚广”轮——亚洲最大、智能程度最高的耙吸挖泥船。 这两艘船长度198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首尾相接;型宽38.5米,比标准篮球场还宽10米;最大挖深120米,相当于把挖掘耙头伸到40层楼高的海底作业。 最震撼的是泥舱容量:3.5万立方米,一船泥沙就能将标准足球场填高5米,或灌满18个标准游泳池。
此前,全球能挖到120米深海的耙吸船都被欧洲企业垄断,中国疏浚公司竞标国际高端项目时屡屡受制于装备门槛。 如今,“通浚”和“浚广”的诞生彻底打破这一局面。 它们由中交疏浚统筹设计,中船708所完成船舶结构设计,振华重工负责建造,全链条实现“国轮国造”,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
与传统绞吸船不同,这两艘船是真正的“深海多面手”。 以著名的“天鲲号”绞吸船为例,其最大挖深仅35米,仅能在浅海作业,且没有泥舱储存能力,挖出的泥沙需通过管道直接吹填到目标区域。 “通浚”和“浚广”则拥有3.5万立方米的巨型泥舱,相当于自带移动沙石库,既能从120米深海吸砂储存,又能远距离运输到上千公里外,再通过12公里超长吹距将泥沙精准喷射到目标位置。
智能化是这两艘船的另一张王牌。 驾驶室内,船员只需轻触屏幕启动“一键疏浚”系统,船舶便自动完成海底勘探、土质识别、耙头定位、泥沙抽吸等全流程操作。系统搭载的AI能自主学习海底环境变化,自动调整吸力与航速,确保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效作业。 以往需要20人协同的任务,现在1名船员即可操控整船,90分钟内就能填满3.5万方泥舱。
为建造这两艘“深海巨胃”,振华重工启用了史无前例的“双船并行”建造模式。 船厂将船体拆分成284个平均重量超100吨的巨型分段,通过两条独立生产线同步施工。 为应对启东夏季的台风与高温,2000名工人采用“白班夜班双倒制”,保证24小时不间断作业。 焊接环节引入智能焊机,存储37套工艺方案精准控温,使焊接合格率超过99%。 最终,常规需24个月工期的项目被压缩至14个月完成,精度误差控制在正负4毫米内。
在极端环境适应性上,两船可抵御八级风浪,能在绝大多数恶劣海况下稳定作业。耙头配备的高压冲水系统,喷涌压力相当于将5吨重大象的力量集中在一个手掌大小区域,轻松击碎深海密实砂层。 泥泵功率全球领先,12公里的超长吹距是普通绞吸船的3倍以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从1937年中国引进首艘万吨级挖泥船“建设号”,到如今自主建造3.5万方级巨轮,中国疏浚装备历经近百年技术逆袭。 振华重工在项目中共攻克了塔臂镗孔精细化安装、厚板焊接保温控温等12项核心工艺,将中国疏浚装备的竞争力从“跟跑”推入“领跑”阶段。
目前,“通浚”轮和“浚广”轮已确定投入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及深海采矿任务。其泥舱容量超越此前亚洲纪录保持者“浚洋1号”(舱容2.1万立方米),装载效率提升60%。 在南海岛礁建设中,这种能力意味着可突破“浅滩围中间、深海环四周”的地形限制——例如某130平方公里岛礁周边水深超4000米,传统绞吸船无法取砂,而新船可直接从深海采砂并远程运输至施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