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9 05:36 点击次数:196
2021年,一艘核潜艇像病重的巨兽般瘫在水面,靠着拖船缓缓挪回俄罗斯港口。 这艘名为“查克拉-2”的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租给印度时价值9.8亿美元,归来时却艇体塌陷、设备报废,连俄罗斯工程师都摇头:“修不如造新的”。 而就在印度水下战力清零的关头,俄罗斯甩出一张新账单:下一艘潜艇,租十年,30亿美元。
一、租来的潜艇,玩坏的代价
印度与俄罗斯的潜艇租赁合作始于1988年。 第一次租借的C-1级潜艇“因斯查克拉”号仅用了三年,技术封锁严苛,印度几乎只能学个皮毛10。 2012年,印度迎来了第二艘租借艇“查克拉-2”号(原俄罗斯“海豹”号),属于更先进的阿库拉级。 这艘潜艇配备鱼雷和巡航导弹,水下航速可达30节,潜深超500米,是俄罗斯海军的主力攻击核潜艇之一。 印度媒体当时欢呼这是海军的“质变升级”,甚至用印度教神话中的“轮盘战神”为其命名。
但问题很快暴露。 印度海军的操作和维护能力难以匹配核潜艇的高技术需求。 2020年,潜艇内部高压气瓶爆炸,炸穿两层壳体,无线电和水声系统严重受损。 印度试图自行维修,却只做了表面修补,内部管道和线路持续恶化。 2021年,印度提前归还潜艇,归还时轻描淡写称“设备受损”,但俄罗斯接收时发现密封舱门无法关闭,精密设备全面瘫痪。 评估显示,维修成本远超新建价格,这艘潜艇最终被拆解报废。
二、30亿美元,不只是租艇费
2019年,俄印签署第三艘潜艇租赁协议,租期十年,价格飙升至30亿美元。 这艘编号“查克拉-3”的潜艇仍为阿库拉级,但并非现成艇,而是由俄罗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升级改装的老艇“伊里比斯”号(K-519),建造于1994年,此前仅完成42%。 俄罗斯提出为其配备射程1500-2000公里的3M14K“克拉布”巡航导弹,远超此前500公里射程的型号。 这一升级大幅提升了印度水下远程打击能力,理论上可覆盖巴基斯坦全境及中国部分战略目标。
30亿美元的天价背后,是俄罗斯对风险的全方位对冲。 合同不仅包含潜艇使用权,还附加了技术监管、维修保障、人员培训和责任追溯条款。 俄方要求印度操作员定期接受评估,禁止擅自维修核心设备,甚至可能通过“观察单元”监控潜航数据。 此外,交付时间因“物流和技术问题”从2025年延至2028年,俄罗斯则以导弹升级作为补偿。
三、印度的焦虑与无奈
印度接受天价租约的根本原因,是水下战力的紧迫需求。 印度海军构建了“双航母+核打击”体系,但攻击核潜艇是关键短板。 没有攻击核潜艇护航,航母和战略核潜艇易暴露于敌方反潜力量3。 2021年“查克拉-2”归还后,印度攻击核潜艇力量彻底清零。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引进中国制造的常规潜艇,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活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战略焦虑。
印度并非没有国产化计划。 2024年,印度宣布拨款4500亿卢比(约53.5亿美元)建造两艘国产攻击核潜艇。 其首艘战略核潜艇“歼敌者”号已于2016年服役,第二艘“阿里格特”号于2024年8月服役,但后者仍使用83兆瓦小型反应堆,航速和潜射导弹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产攻击核潜艇项目(Project-77)计划建造6艘,首艇预计2036年才能海试。 这意味着至少十年内,印度仍需依赖租赁填补战力空白。
四、精明的俄罗斯与依赖的印度
俄罗斯通过租赁协议实现了多重目标。 经济上,30亿美元可缓解军费压力;战略上,通过技术控制保持对印度的影响力;军事上,避免先进装备再被“玩坏”。 俄印合作还延伸至其他领域,例如俄罗斯提出向印度出售6艘翻新升级的“基洛”级常规潜艇,配备远程巡航导弹。 这些交易巩固了俄罗斯作为印度最大武器供应国的地位,尤其在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的背景下,印度成为俄罗斯打破封锁的关键支点。
而对印度而言,租赁既是战力补充,也是技术学习机会。 在“查克拉-3”的改装中,印度技术人员可参与升级过程,积累核潜艇操作和维护经验。 但这种学习代价高昂——30亿美元足以建造1.5艘国产新型攻击核潜艇。 此外,租赁潜艇通常附带使用限制,例如武器加载和进攻行动需获俄方许可,限制了印度海军的自主权。
争议未止
印度以30亿美元租下十年潜艇使用权,究竟是无奈之举还是战略必要? 俄罗斯的“天价学费”能否换来印度海军的真正成长? 当国产潜艇仍在图纸上挣扎,租赁是否只是延缓了问题的爆发? 水下战力的博弈从未停止,而代价终将由海洋深处的沉默者承担。